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三、考试自主(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考题库只是对考试内容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而考试方式的改变才是巨大的,新的考试方式是:考试自主。用学生们的话来说,就是:我的考试我做主。”许三友说

“考试自主??”大家大眼瞪小眼,这个概念无异于一场头脑风暴。

“考试怎么能自主呢?难道考试不是统一安排的吗?”

“对啊,考试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能让娃娃们自己瞎胡闹呢!”有学员摇头叹气道。

“考试就得统一,就得一批一批地考,难不成让娃娃们自己想什么时候考就什么时候考吗?这岂不是乱套吗!”

“是啊,这样的画面想想都混乱。”

“你别说,这位学员还真是说对了,只要是在工作时间内,学生们想什么时候考就什么时候考,想考哪科就考哪科,想考多少次就考多少次,一年能升几级就升几级,都是因人而定的。”许三友说。

“啊?这!这!这······”刚刚还只是一小部分人在议论,这下所有人都愕然了,纷纷惊叹。

许三友笑着说:“大家稍安勿躁,且听我慢慢道来。考试分两种,一种是平常练习的模拟考,另一种是严肃的升级考,高考属于升级考中非常重要的一级。”

提到高考,大家都安静下来,默默听着。

“模拟考是在个人学习电脑里完成的,跟平常练习一样,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考,分数不作为参考依据,这个可以忽略不讲。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升级考,考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提前预约考位,必须到线下特定的考场完成考试,每级内所有科目都通过以后才可以升级,如果没通过,还可以重考,但每科每年只有三次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专业课除了线上的理论考试,还有线下的实际操作考试,考试流程和内容非常清晰明了,只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技能就可以了。”

“许导师,这让人无所适从啊,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都不一样,我们还怎么开展教学呢?总不能每个学生都一对一地教吧?”学员们愁眉苦脸。

“这是教学方面的问题,我们稍后再说,还是先聊聊高考吧,谁能回顾一下旧式高考?”

说起旧式高考,大家感叹道:

“大部分都是高中毕业那年参加高考的。”

“碰运气,一刀切,人生从此天差地别。”

“就算复读,又能复读几年?”

“十几年寒窗苦读啊!”

许三友提醒道:“高考内容在哪个范畴之内?”

“涵盖中小学所有知识,但以高中课程为主。”

“也就是说,只要把中学,特别是高中的课程学好学精就可以了,对吗?”许三友明知故问。

“是的,是这样子的,难道新式高考不一样?”

“很不一样!首先,高考的内容就不一样。大学分为网络大学和研究学院两部分,所以高考细分为考网大和考研大两个步骤,考网大以中学课程内容为主,而考研则是网大课程。

只要考完普职的某专业级别,就可以申读该专业心仪学校的网大课程,即使还没有完成普职必修学习,有些学生虽然文化课还没考完,但专业课已经读到网大三年级了,这样的好处是让学生早早明确考大学的具体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清楚自己适合什么专业,有更多尝试和改错的机会,而大学也能更准确地招到最优质的人才,大大降低错招的概率和成本。”

“请问网大升级考和普职升级考有什么不同吗?”

“是一样的,

网大升级考和毕业考都是由学生自主预约考试,每科每年也有三次机会,也没有年限,两者不分考场。虽然普职未毕业就能参加网大升级考,但必须普职毕业后才能网大毕业,网大毕业后才有资格参加考研,考研资格是终生有效的,且不限次数。”

“可是从这四份学历来看,学生们的专业很多又很零散,该怎样选择网大呢,毕竟这是通往研大的路径啊。”

“普职要求2门以上专业课,这两门专业课都是学生最擅长的领域,通常学生会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考大学的目标。但事实上,考大学是非常灵活的,不仅限于一个专业,可以报考多个专业,也可以一个专业报考多所大学,有些学霸学了十个专业,就考上五个专业的研大。总之,相关专业学得越多,考研成功的概率也越大,因为举一反三、万物互联,很多专业之间是相通的,能相互起到提升的作用。”

“如果一个学生同时报考多所大学或报考多个专业,也就是说这个学生取得了多所大学或多个专业的网大毕业证书啰。”

“是的,这位学员的反应非常快。”许三友称赞道。

“请问考研也是可以随时预约吗?”

“虽然需要考生提前报名,但考研的时间是统一安排的,每个专业会尽量错开,以方便报考多个专业的学生。”

“请问考研难不难?”

“大学招生,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阅历,会优先录取阅历丰富、有创新发明成果的学生,哪怕是很小的发明。有些学生从小就表现出了这种创新力,常常会被求才若渴的大学招为实验生,有时候还能参与一些项目的研发,只要网大毕业,就能免试成为正式的研大生。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注重发明创新的风气。”

“请问网大和研大的区别在哪里呢?”

“准确地说,网大主导理论,而研大是创新实践的顶尖场所,只汇聚创新力最高的人才,当学生有项目成果的时候才能毕业。毕业后,他们依然可以享用母校里的最新技术和资源,也终生回馈,就是说,即使他们毕业了还可以回到母校与新生一起参加创新发明项目,或者利用母校的资源组织团队开发项目,所得成果与母校共享。

也就是说,当一个学生刚考进研大的时候,已经是该行业工作经验丰富的佼佼者,当他研大毕业时,就是该领域最顶尖的创新型人才,引领着行业的发展。

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年复一年、批复一批地操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或者说不需要操心所有学生的就业问题,因为他们的求学生涯几乎就是职业生涯,他们从小就与社会融合在一起,有漫长的时间去探索,去试错,往往具备各行专业基础,且工作经验丰富。

不像以前的高考一刀切,这种制度最大的优点是灵活自主、包容性强,不管哪个年龄段都可以从最低级开始学习,不管学生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或者是神童、或者婚育、或者跨界转行、或者遭遇不幸、或者命运坎坷等等,都不会耽误学业和工作,这样的人生自然是阳光自信、轻松从容的。”

“请问大学生的占比高吗?”

“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高不高,不在于拥有高学历人群的占比高不高,而是让中高端学历的绝大多数,能跟社会脉搏紧密相扣,都具备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强大能力,都生活富足、前程似锦。

如果受高等教育的优势仅仅是拥有入场券,那么数量越多入场券的含金量就越低,这跟货币通胀是一个道理,视为学历通胀。

学历管理和货币管理是相似的。一个国家的货币数量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太多或太少都是弊大于利,甚至会导致毁灭性的灾难。同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在时时变化之中的,高学历人才的占比是由社会的实际需求决定的,每个时期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可是按照以前的高考招生制度,如果某个时期多招些、某个时期少招些,机会如此不公平,就会产生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今网大毕业以后,终生都有考大学的机会,就能灵活响应国家的招生号召,百利而无一害。”

有学员问:“按照货币理论,就是人才太多了也不好,我不明白,难道每个人都是大学生乃至博士生,全社会都是高端人才,这不好吗?!”

“对啊,让更多的人共享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整体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难道这个初衷有错吗?”另一位学员附和。

“这个初衷不仅没有错,还是必须的。教育所追求的,当然是整个国家每一个人都是优质的人才,这跟你们刚才所提到的并不矛盾,这是两个概念。

好譬如100元和50元、20元、10元、5元、1元之间的占比是深有讲究的,如果币值没有这些层级之分无法流通;如果100元的面值太多,人们使用起来就会很不方便;如果零钱太多不仅携带不方便,使用时也同样不方便。

所以问题在于要把握好学历的层次感,并不是说总体人才的数量太多不好,而是每个层级的数量占比要符合社会需求,如果把过多的人才划分到顶层,就会降低顶层学历的含金量不利于最顶尖人才的发展,就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招聘时间和成本,就会让底层学历更加贬值不利于所有人的发展,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学历焦虑。

一层是最重要的基础层,所以办好第一层是重中之重,教育的整体质量属高属低,由这一层决定。全方位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实现全民皆优质人才,在这一层就必须要完成,不能依靠下一层,因为这不是下一层的职责。

第二层的主要作用,是科研创新成果的产出,而不是单纯的接受教育,大学的功能是所有行业的领头羊,带领所有行业朝着科技最尖端的领域发展。科研成果要求达到多少数量,就可以往博士方向逐层升级。

同时大学还身负为社会选拔人才的责任,如果这个选拔是精准有效的,就能大大减低用人单位错招的概率和成本。

试想一下,如果国家每一个人都是优质的人才,那么最拔尖那部分一定的非常出类拔萃的。让最出类拔萃那部分人聚集在一起搞科研创新,就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大的带动效应,拉动整个国家的发展。

另外,普职生或网大生已经是能力非常强大的优质人才,研大级别以上的人才只是创新能力更强一点而已,企业用人也是根据实际需求和岗位性质去招聘的,不是所有企业和岗位都需要研大生。

把节省下来的优质资源,踏踏实实地把第一层的基础教育做好,全面提高普职的设施和师资条件,让每一个人都具备创新的能力和资源,工作经验丰富,职业能力高,拥有普职或网大学历已经卓卓有余了,研大只是在这个基础上更加精益求精而已。”

“那么,怎么衡量社会实际需求?具体的标准和依据又是什么呢?”

“社会实际需求如果用可视的方法去衡量的话,当然就是全社会岗位的需求量和未知行业的潜在需求量,人才是否符合发展,有几个风向标:

一、用人单位是否轻易就能准确招聘到的符合岗位需求的人。

二、行业创新技术迭代速度是否放缓。

三、新兴行业冒起的速度和数量。

四、新兴行业人才的数量和能力是否能及时跟上。

五、社会没有人口就业压力。幼有所养,壮有所用,老有所依。”

“可是,以前高考只要跟同龄这一批人竞争就可以了,现在这么一弄,网大生越来越多,几十批网大生都可以参加考研,这不会越来越卷吗?”有位学员很困惑。

“第一、考研人群被专业分流了,各个专业在不同的赛道上,实际上是同行之间的竞争。

第二、每年又按年龄段分为三批,第一批22岁之前、第二批23至55岁、第三批56岁以后,每个阶段的要求和侧重点略有不同。

第三、研考筛选的是最有创新能力的人,优先录取有创新成果或者有创新理念的的学生,如果之前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成功率会很大。

第四、研大生和研大毕业生完全是两个层次,考上研大不代表什么,能大学毕业才是最终目标。有些人20岁就考上研大了,但60年都毕不了业,而有些人50多岁才考上研大,结果在一年内就毕业了。所以,先发和后发哪一种方式更容易毕业,因人而异吧。

还有,研三和研二之间、研二和研一之间的含金量也是“官高一级压死人”,等级之间不是以时间衡量的,而是以成绩衡量的,研一并不代表念了一年研大,研二也不是念了二年研大,只有实实在在取得成果才能升级。

第四、普职毕业或网大毕业的学生已经是非常优质的人才,应对工作生活卓卓有余,考研大只是精益求精的锦上添花,而不是生存发展的必需选项,没必要非得逼着自己削尖了脑袋往里面挤。大家都能放眼当下,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工作,熟能生巧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有创新发明的灵感,有了创新成果,考研大和毕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总之,考大学易、大学毕业难,这样一来,人才的层次感就非常丰富鲜明了。”

许三友接着说:“今天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家都能积极提问、积极发言,这非常棒!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前面的内容。”许三友按了下遥控,屏幕上出现一份笔记:

一、学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