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九章 王羲之一(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Video Cover Image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金庭瀑布山。

善书法,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故里为琅琊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按较为大家接受的说法,王羲之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童年时居住在开阳县城内。王羲之出生时,正值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岌岌可危,其父王旷建议琅琊王司马睿南迁。

王羲之五岁时,包括琅琊王氏在内的名门大族纷纷举族随司马睿渡江。琅琊王氏初到建业时,聚居于乌衣巷。

王羲之少年时代,无资料可考。永嘉三年(309年),王旷领兵救壶关,全军大败后下落不明。这一年王羲之七岁,在建业的日子里,“母、兄鞠育,得渐庶几”。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又从姨母卫夫人学书。

坦腹东床

建兴三年(315年),王羲之长嫂的伯父周顗宴客,王羲之随叔父赴宴。他是小辈,自然敬陪末座。周顗是名族名士,时任司马睿的右长史,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他宴客,群贤毕至。筵席上上了一味洛京名菜“牛心炙”。吃这一道菜,主人按例需先敬席上最重要的宾客。当时周顗却一反常理,无视满堂权贵的存在,将菜先送到末席王羲之案上。当时,满堂贵宾见受此殊荣的竟然是一个少年,问知是久被遗忘的王旷的儿子时,均惊奇不已。幼年时,王羲之不善言辞,因此在家庭中并没有受到大人过多的重视。周顗此举,不仅使一向安居家中,很少在名士群中应酬的王羲之从此闻名,也同时提携了这位王氏后辈姻亲,那年王羲之十三岁。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八月,明帝下诏令郗鉴还朝。郗鉴走到姑孰,被王敦扣留,后终于回到建康。郗鉴刚到建康,便和明帝密谋讨王敦。郗鉴在就要声讨王敦时,向王氏子弟中选女婿。王羲之坦腹东床,反而被选中。这一年王羲之虚岁二十岁。其妻子郗璇年岁不详。他二人是否当年成婚不可考。

太宁三年(325年)前后,在叔父王彬、岳父郗鉴荐举下,王羲之起家秘书郎。秘书郎虽品不高,却十分闲散羲之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以更多的时间继续勤习书法。秘书省内收集有先朝及本朝书法名家钟繇、胡昭、张芝、索靖、韦诞、皇象等人手迹,王羲之得以玩赏和临摹这些珍品。同时,他还与本族及其他大族子弟互相切磋书艺。

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平定后,王羲之因郗鉴、王彬之故,由秘书郎迁会稽王友。王友与秘书郎同为六品官,主要在王府里陪着游宴和会见宾客,伴幼王读书,比较清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