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再来镇50(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与锦衣卫、西厂异同

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

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被撤销,只相隔一个月宪宗又恢复西厂。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属于外臣。而东厂、西厂的首领是宦官,即内臣。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锦衣卫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东厂可口头直达;皇帝还赋予东厂督主以监督锦衣卫人员的权力。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共同点是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即“巡查缉捕“

总之,出于**政权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供自己使用,东厂、西厂与锦衣卫都是这样的机构。

在隆庆皇帝和万历皇帝初期,因为张居正是内阁首辅,东厂首领是冯保,所以没有出现外相和内相相互倾轧的事情。历代内阁首辅被称之为外相,内宫司礼监掌印太监被称之为内相。内阁首辅主持政务,拟定方针政策和军国大事的批示。司礼监掌印太监负责审核和“批红”。没有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批红”和盖章,所有的命令不算数。司礼监掌印太监管的那个印就是皇帝的玉玺。“批红”也是皇帝默许或者是皇帝的意思,再由司礼监秉笔太监记录下来。因为使用红笔书写,所以叫做“批红”。“批红”和盖章很重要,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很大。当然了没有内阁首辅或者是内阁大臣亲自草拟的批示,就算“批红”盖章了,内阁也不会承认。这就导致内阁首辅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相互制衡。嘉靖皇帝时期外相和内相的斗争十分激烈,甚至于出现了延误军国大事的事情发生。

张居正很聪明,实现培养好了一个盟友。张居正协助冯保出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从此外相内阁首辅张居正和内相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了两个人有事好商量,这就大大增强了工作效率,当然也变相增加了张居正的权势。

西厂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全称“西缉事厂“。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

西厂的成员和东厂一样都是由锦衣卫中选拔出来,-宪宗钦定西厂所领缇骑(即锦衣卫校尉)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而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西厂作为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谷大用。

历史背景

明初对宦臣防范极严,太祖朱元璋曾建立起一套适应封建**统治的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罢垂相权归六部,用严刑竣法整顿吏治,铸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防止宦官擅权。这些措施有效地稳固了皇权。进入明朝中叶以后,明统治开始出现危机。统治集团的最高层人物-皇帝日益**无能,多不像明初之君个个能征善战,日理万机,也不能有效地控制臣宦。

明初设立的内阁,从仁宗时开始权力逐渐扩大,内阁首辅形同宰相,可以拟诏谕,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方针大计,因而在阁臣之间展开了激烈地争夺首辅职位的斗争。阁臣互相倾轧,吏治渐趋**,官场贪污成风。英宗、景帝、宪宗等皇帝一个个昏聩无能,长期不视朝政,宦官乘机窃夺权势,于是朝臣和宦官之间为争夺权势也在明争暗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日趋激烈。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对臣宦实行有效的控制,皇帝便开始采取一种新的监督控制办法,即设立特务机构,通过心腹亲信太监秘密监察朝臣的言行,于是西厂便应运而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