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一章 赵家堡(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东面越过沁水就是连绵群山,里面就几户山民而已,偶尔来赵家堡换取一些物资。

自从赵博安来到赵家堡后,又添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而赵氏不断收拢流民,加之人口繁衍,现有族人四十多户,佃户一百多户,三十多户牧民,十户铁匠。铁匠这么多也是因为赵氏没那么多土地可种,就连凤池堡以南新垦的六百亩地,现有佃户都不够分。加上附近从两汉开始就有铁矿开采,这些人就全部去挖矿炼铁。

赵氏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与赵博安有很大关系。拥有了那份记忆,他就很难适应坞堡中的生活,别看他是长孙,将来的宗族继承人。生活也没好到哪里去,只能说是吃饱穿暖,不用干农活而已。虽然比大多数人好多了,但好不好,重在比较。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慢慢做一些改变。

最先改进的就是直辕犁。农事占了赵氏中人很大一部分生活,赵博安刚开始关注的就是农事器械。谁让他无聊呢,使用过几次直辕犁后,他就开始琢磨这东西,有曲辕的大概印象,还有一点力学知识,然后改进的新犁的确省力好用,姑且就叫他曲辕犁吧,反正佃户们很满意。

这件事让他在族中赢得不少好感,祖父更是把族中耕犁全部换为新犁。

后来他从襄陵搜集农书,以及一些增产的法子。期间更得到秦国大力推行的轮种法、区种法,也都在赵氏推广。这时的亩产实在可怜,只有一百多斤,虽然用尽了办法,但两三年下来,亩产才增加了二三十斤。赵博安都有点泄气了,他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这对赵氏有多重要,反到是祖父更加看重他,暗中让父亲把他在农事上做的措施都记下来,作为赵氏的绝密。

农事上有点泄气的赵博安,开始关注炼铁。赵氏能炼生铁以及少量的百炼钢,产量足够自用,还能卖一些到附近。赵博安利用他所知的一知半解,在匠人的帮助下,加高了炼铁炉,利用牲畜推动鼓风机,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小改进。中间虽有挫折,但最终使生铁产量大增,而且品质更好。这也是祖父急着派三叔到县里开店的原因,要把这些铁销出去。

不过就算有记忆加持,人力有时穷,赵博安也不可能让赵氏改天换地,最多也只是让赵氏处境好一些。

对于长子把精力放在农工之事上,父亲赵昆是很不满意的。长子从小聪慧,幼童所习六甲,九九,急就,三苍等书,赵博安很早就已学会,并能很好的运用,甚至五经中春秋都能通读。但显然长子心思不在这上面,舞刀弄枪的时间都比研读经书的时间多。

这也不能全怪他,赵氏本就不是经书传家,家里书籍有限,大部分还是最近十几年寻到的,五经都不全。春秋一类还能看下去,但周易、礼记就太难为他了,赵博安也志不在此。

赵昆一辈子都在研习周易,也没看他研究出什么来,有时候在他看来,父亲更像个神棍。好在赵雄支持孙子,乱世武力更能保护宗族,儿子早年去襄陵读书历练,养成了文士的做派,赵雄已经有点后悔,怕其不能担当族长重任,好在孙子能兴旺家业,后继有人。

有祖父的支持,他更加把心思放在习武强身上。虽然没有名师教导,但族里还是有几个老兵的,特别是部曲头领刘良,身手了得。而且赵博安更加自律,这方面可能和诱惑太少有关,也没其他事情可干啊,加上科学的训练方法,效率更高。

到现在,骑马射箭娴熟无比,能左右驰射,身体更是强悍。等他身体彻底长成,必为一条好汉。

父亲眼看长子已无指望,就把心思放在其余二子身上。次子赵博文资质一般,然比较听话,颇爱读书。三子赵博荣顽劣无比,不爱读书,反而跟着长子习武。

因此父母把心思更多的放在次子身上,希望其有一日能学有所成,使赵家能多一丝文士气息,别真成了土豪乡绅。

时人还是颇为崇拜那种世家豪门的。

赵博安不知何时已沉沉睡去,新的一天到来,晋朝兴宁三年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