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356章 终于结束(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知道老朱有话和朱标还有朱允熥说,朱棣很识趣的告退离开。

在朱棣走了后,老朱便道:“说吧,又憋着啥坏?”

让朱棣留下训练水军,朱允熥却有私心。

“洪武二十四年,皇爷爷遣父亲考察西安,以备迁都所用,但因父亲突然生病而致搁浅。”

“孙儿以为西安并非迁都之上佳之选,西安远离运河,江南粮食难以运达,这不利于赋税的征收。”

“最好的首选之地应该是北平,北平背靠运河,又有元大都的城防的天然优势,又有大运河作为依托,且平原面积又远大于关中。”

“其弊端自然更靠近于边关,且气候不说较之于应天府,就是比西安都会差上很多。”

“但,孙儿以为只要大明的军事实力足够强大,天子守国门又未尝不可。”

事实证明,终大明王朝二百余年,虽多有敌寇于京师叩门,但大明终亡国于内部矛盾,还是没能逃脱农民起义的诅咒。

当时,为了迁都老朱没少和朱标商议,但因朱标突然病重才致搁浅。

后来,朱标痊愈。

朱允熥又渐渐崭露头角,忙着改进于其他方面的事务,这才把迁都事宜一直搁浅至今。

“迁到哪儿这不算最难。”

朱标叹了一口气,道:“最难的还是江南的那些士绅,以及朝中的文武大臣,应天府气候宜人没人愿意北上的。”

“当年,孤不过只是以迁都为名考察而已,明着相劝的人把东宫的门槛都踏破,暗里刺杀的生事的不乏其数。”

“总之,为了阻碍迁都,凡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只是这便已心力交瘁,若真的要迁的话面临的难题只会更多。”

历史上,朱棣先把北平称之以龙兴之地,疏通运河迁徙百姓以为营建。

处死了一大批反对之人,才终得以正式营建,后来营建完成后,还出现了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被焚烧的情况。

诸多种种,迁都必都将成为他所做之事最难的一件。

“这些都能想到。”

朱允熥微微一笑,点头应道:“但应天府地处江南,对北方的控制实在太差,一旦失去北方诸多的天险,很难凭借长江抵御敌寇。”

“不管多难,迁都都必须得做。”

对于这,老朱和朱标不置可否。

顿了良久,老朱终于道:“可以让老四留下训练水军,迁都之事到此为止。”

一旦迁都的风声传扬出去,有的是胆大之人以不轨之事将之扼杀于摇篮。

有千日做贼的,哪有千日防贼的。

要真有敢行刺杀之事的,再严密的安保怕都防不住。

“孙儿明白!”

朱允熥话不多说,直接应下老朱。

“高炽还太年轻,恐还不能独自镇守北平,还得选个协助之人才是。”

老朱刚答应让朱棣留下训练水军,朱标便很快说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之前谋划迁都的时候,北平本就也在备选的行列。

将来不管是否迁都于北平,提前做些细微的谋划本就无可厚非。

朱棣乃诸藩王中干的最出色的,北平在朱棣的治理之下焕发着勃然生机。

要是迁都北平的话,那就得更改朱棣的藩地。

朱棣兢兢业业干了大半辈子,然后你一句要迁都改封地,这就未免有些太不近人情。

提前给朱棣好处,这也算是补偿了。

“你以为谁合适?”

这次,是老朱问的。

既是辅助朱高炽守卫北平,那必须不能是和朱棣有矛盾的。

像蓝玉那些人,还不等敌寇犯边,北平就得从内部乱了。

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找个和朱棣亲近的。

“曹国公和四叔关系匪浅,魏国公是四叔的大舅哥,从他们两人中选一个过去,四叔对他们放心外,也不会再激起矛盾来。”

朱允熥想了半晌,给出了最后回答。

历史上,李景隆千里送人头,把五十万大军白白送给了朱棣。

闻名最广的就是大明战神的称号,打仗的本事到底如何还不曾知晓。

最近接触的几次,只能看出这是个骨子里带着些傲娇的主。

而徐辉祖在靖难的时候,曾为朱允炆出谋划策,也曾拦截朱棣使之不能前进。

但徐辉祖和朱棣这位妹夫的关系明显不那么好,靖难的时候曾建议朱允炆控制朱高炽三兄弟以达到牵制的目的。

史书记载本就不那么准确,与其凭这些东西虚无缥缈的判断,还不如把最后的决断权交给老朱呢。

老朱从一个要饭的和尚走到今天的地位,首先识人用人的眼光肯定是没问题的。

“让徐辉祖去。”

老朱端起的茶杯复之放下,道:“徐达常年在外打仗,家里的事宜多由徐辉祖看管,养成了这小子的老成持重。”

“且这小子数次在外练兵,又曾识破阿鲁帖木儿的诡计,极有徐达那厮的风范,多加历练假以时日或许就是下一个中山王。”

顿了一下,又道:“九江历练还不够,很难独掌了北平的局势,但九江书本啃得最多,有机会的话多给予些历练,将来想必不会太差。”

老朱看似在分析李景隆和徐辉祖,实则是为朱允熥答疑解惑。

“冯胜傅友德那些人都老了,不是咱不给他们机会,即便是给了他们机会,他们也很难再拿得起刀了。”

“人不服老不行啊。”

“而军校出来的那些勋二代,距离独当一面还差的很远,李景隆和徐辉祖都将是目前大明武将青黄不接的掌兵之人。”

说着,老朱又叹道:“只是大明水军薄弱了些,能领水军的优秀将领并不多,还得老四从水军中物色现成的培养了。”

水军和步骑总是有差距的,专门精通于水军的,着实是找不出多少来。

次日,老朱下旨朱棣留下训练水军,另挑选一将领去北平协同朱高炽暂时镇守。

旨意刚一出,请缨之人不乏其数。

蓝玉这种身份去北平大材小用,但曹炳王弼张冀等这些人就没事了。

自老朱旨意下发,这些人便开始争取了。

为了这,还专门找了朱允熥。

但朱允熥为了宝船出海事宜,一直在领着徐行全在配备出海的货物。

这些东西在大明不值钱,一旦拉出去那是要卖出天价的,这可容不得他不上心。

至于北平守备的竞争,朱允熥压根就没工夫管。

最关键是,人选早就定了。

他们折腾再多,也和他们没关系。

除了蓝玉这种想要直达朱棣老巢的,剩下的还有些想要出去建功立业的。

这就是李景隆了。

骄傲如李景隆,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求人的。

李景隆先去求了朱棣。

老朱是从没怀疑过朱棣,但朱棣总得有分寸才行,北平是他的藩地,但那也是大明的国土。

守备这种重要职位,他牵扯太多可不好。

朱棣明确拒绝了李景隆,李景隆只能又去找了朱允熥。

朱允熥在老朱那儿有话语权,找朱允熥举荐成功的几率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李景隆跑了职大又跑了富明实业,始终没找到朱允熥,倒是被曹炳那些人给碰到了。

这些人知晓李景隆的骄傲,也知道李景隆和朱棣的关系。

对李景隆这一行为好一顿挖苦,李景隆一气之下彻底绝了转而去找朱棣的想法。

见李景隆彻底放弃,这些人这才终于得意洋洋进宫找了朱标。

当时安排北平镇守之事的时候,朱标全程都有参与,只是老朱迟迟没宣布旨意,朱标只能含湖其辞应着这些人。

不答应他们奏请,也不直接否决。

又过了两日,朱棣水军的训练事宜已经拉开帷幕,朱允熥出海货物也都装了船。

除了富明实业所产的一些紧俏货物外,还有当初答应陈家商船的那些。

在这些货物中,陈家虽仅占两成,但一旦出海归来所赚的银子绝对比在大明本地拿的那五成都要多。

送了出海的宝船回宫,老朱刚刚宣布了北平守备的人选。

徐辉祖为人正派,不愿走歪门邪道。

在那些人活动关节的时候,他连态度都没标明过,当旨意下发扣上他的名字时,他若一点儿诧异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诧异再甚,该接旨还是得接的。

徐辉祖手捧旨意出宫,王弼等人则如丧考妣,只有李景隆面无表情。

他本来就已经不抱希望,最终没落到王弼头上,这不更应该值得欣喜吗?

朱允熥回宫的时候,恰逢早朝结束,这些人陆续出宫。

无论是得了好处的,还是没得好处的,能和他正常见个礼就不错了,根本没办法指望这些人还能多说两句。

和这些人分别后,朱允熥便去了乾清宫。

从朱标的口中,他才知了来龙去脉。

老朱不过一个时间差,就把那些人的底细全部摸清楚了。

谁越是积极想要,那越是不去给予。

谁越是不积极,相反越要重用。

这才是最佳的御人之术。

幸好朱允熥全程都在忙着宝船出海的事情,要不然蓝玉那些人又觉着他胳膊肘往外拐了。

尽管,他和朱棣更亲近。

“四叔训练水军恐遥遥无期,让四叔和四婶两地分居也不是个事儿,不如让四婶往京里走动一下,也能和四叔经常见见面。”

听明白缘由,朱允熥给了建议。

朱棣和徐王妃亢俪情深,总的说来他们老朱家的人都疼女人。

让徐王妃过来,也是对朱棣的心理安慰。

“是该这样。”

“等徐辉祖履职之后,就让老四媳妇回来一趟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