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六十四章 习练飞花摘叶手(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好在天道酬勤,张三丰经一段练习后,基本上能达到十丈范围内,摘叶飞花,可入木三分了!

而此时,蒙古兵又来了。这回气势汹汹地要夺回襄阳。

因为有前次预警作用,这回张三丰也率众去看了蒙古人的攻城方式。其实在张三丰心中,也想着万一蒙古兵来袭,最好也要晓得他们的攻击方式才好。

此时孟珙还在四川督战。但襄阳所部,实是他的老班底。所以,所留军队虽不多,算上上回接纳的万把人。也不超过五万人。而闻讯此次是蒙古王子亲率十二万人来报复孟珙前战失败之仇的。

襄阳守军按原来孟珙所授之法,并没有据城坚守,而是于中道狭隘处设防,用丈多长的长枪手在主道当道抗击,而弓弩手伏于两傍助攻。城内军马却伺机而动。

蒙古马军一到,想要冲锋,却见前面黑压压一片如刺猬般的长枪手,知道即使冲锋上去,必然讨不得好,便扎住了步伐。奈何那王子气盛,只催大军向前,便以万马奔腾之势冲来。虽然当前的战马被长枪剌伤,有些乱了阵形,但仍鼓噪而进,逐渐冲开了一条路来。

此时,两边箭手见旗号而一齐发矢。因距离较近,顿时显现的杀伤力很强,蒙军就有点儿后继无力了。

此时,城中守军又乘机冲出,一时搞得蒙古兵顿然慌了,调转马头回跑。这下子蒙古军队哪还有战斗力!便迫不及待地向后退去以图收整阵形。但宋军把有限的骑兵都放在了前面,一下冲击来,弄得蒙古军前所未有地乱成一团。好在那统兵之人见宋军骑兵不多,便带头急令回撤。后面大队人马才没被冲乱而安全撤离。

张三丰观战,自然为宋军取胜而兴奋。但一想那丈多长枪,其实一般士兵使用并不灵活。说白点,好些人都是摆设而己。若在平野,那效果就差了。

他之所想,乃是要武当山下不占地形地利的情况下如何防御蒙古骑兵。反正以他看来,宋军这得胜之阵也还是挺值不得推敲的。他要想一个“万全之策”来保证有敌来犯,必不得逞的回事。

另外就是长枪手如何使用好长枪的问题了。

张三丰认为,长枪之利,在于袭远。拿武术行话而言,就是“一寸长,一寸强”的道理。而枪之攻击力,仅在枪尖。如何能让手持长枪的士卒能充分发挥好长枪的杀伤力,那就又有些武学方面的道理了。张三丰自然是玩过枪的,挽枪花及枪扎一条线之类的道理在他面前就是小儿科了。但长枪不同,你想扎一条线,到枪尖处恐怕就一个簸盖那么大范围了。所以,长枪兵历来只用于对付骑兵或冲阵所用,犹如死物一般,对作战而言并不起太大作用。张三丰却觉得此处正好以武术理论而矫正之。他认为,长枪兵就该专门训练,让其一击必中那样。未必如栅栏鹿角一般置于前面,而可由后排向前突施对敌人的袭击。这样,由于其杀伤力显现的效果,必可震慑冲阵的敌人!

这回事他虽并未与襄阳守军提及,但后来他结合三才阵使用,真的杀得蒙古军不敢靠前!而明朝中后期抗倭英雄戚继光就采纳了这点儿,把他的那整套搬到了大鸳鸯阵上,每十一人之阵即配备三个长枪手,真的把倭寇杀惨了的!

对于防范骑兵,传统手法就是设置鹿角栅栏。但张三丰认为,这样纵深远远不够,很容易被骑兵突破。包括那长枪阵,因其不灵活,一旦士兵胆怯,反而自乱阵脚,倒成了反受骑兵砍爪切菜的对象。所以,他以为根本不需要那么多长枪兵,而最好是前置鹿角阵,再以盾牌兵掩护长枪兵于后一定距离排列守之。总之,阻其势而后尽可能杀伤敌人反慑其胆!

对于打仗最终打的是双方心理的道理,张三丰此时还没注意。但从取势以慑敌人方面,无疑他算挺先进的了。

张三丰回去就又研究了下长枪的使用。亲自弄一弄两三丈长的长枪,张三丰发现,这长枪的优势就在于隔着老远就可对敌进行威胁。要保证一直占有这一优势,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也要尽量用到如同眼镜蛇攻击敌人那般以静制动,再加以小范围内陡发寸劲才能使长枪威力尽量发挥出来。这倒为后来太极一门留下了玩长枪巨剑的功夫。青城太极门就有持长枪守索桥的功夫!

至于后来张三丰对武当山周边的布防,还因地置宜、发动民众地弄了个竹签阵及竹铣阵来,真的让蒙古兵不敢寸进!这暂时又叫后话了。后戚继光还借鉴此弄个狼铣出来,对付倭寇更是成了大杀四方的利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