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三百二十八章 产业调整(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Video Cover Image

但这深山野林,时长有野兽妖物出没,白天结伴干活还好,晚上真要在简易的棚子里睡,多半要尸骨无存了,所以只能来回折腾。

一个自然村一般都不会超过一百户,土地不是很肥沃的话,十几二十户也就差不多了。

因为随着人口增加,田地也会不断向外扩展,新人口会距离自己的田地越来越远,正常情况下,他们会搬到离自己农田更近的地方住,也就出现了新的村子。

营地就是不正常的情况,由于没有达到建城的标准,尽管田地越来越远,所有人还是得聚集在一起,此时让营地盲目扩张,只会让居民幸福指数暴跌。

想想每天要步行将近三十里去上班,这搁谁都得原地炸裂。

土地问题可以说是数千年来华夏最重要的问题,清朝皇帝见到国外的钟表,只认为是奇巧淫技,但是国外要是有更先进农耕技术,你看他重不重视。

清朝引进番薯,明朝改革历法,古人也是人,变革发生在每个时代。

这个困扰华夏数千年的问题当然很难解决,但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上来看,要说简单也很简单。

在不使用机械的情况下,现代农民耕种五十亩土地已经非常困难了,而在这个还用青铜甚至石器耕种的年代,农民甚至可以耕种一百亩地。

这是因为先秦时期的农业技术还很简单,人们在每一亩土地上付出的劳动力比现代要少得多,当然收获也就少得多。

在上古,农耕就是春天洒下种子,秋天收获庄稼,而到了现代,农耕已经变得非常复杂,也就是说几千年间,农耕技术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复杂,产量也越来越多。

即便去除现代科技的影响,清朝的产量也远超过先秦时期,但如果让一个清朝农民独自照顾一百亩土地,那这一百亩地的产量也不会比先秦时期高多少。

所以要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精耕细作,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在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让每一户的田地减少。

以前祝平炎觉得他要是穿越回古代,如果没有异能和系统,多半也是一事无成,但现在想来,他其实拥有古代最重要的技术——农耕。

穿越时间越早,这项技术越重要,如果穿越到明朝以前,他可以去研究历法,凭借对农历的印象,整理出新的历法。

而在先秦,他的所有知识都是天顶星科技,这个时候很多农民甚至不会使用农家肥,单这一点,就能提高很多产量了。

正常情况下,他需要找到一些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将新知识传播给这些人,然后再让这些人教给居民,而且两个月就要秋收的情况下,今年的产量也不会变化了。

但有系统帮助,一切都简单多了,由于他建了学校,他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老师,然后由老师批量教导居民,很快营地里的居民就拥有至少二级的农耕技能。

而且营地的粮食是按天收的,在农业知识传播开之后,营地收入立刻就会提升。

虽然由于精耕细作,农民的负担大大增加,幸福指数和健康指数都下跌了,但这些都是暂时的,十几天之后,两拨新增居民到来,让营地居民达到五百,平均农田数量减少,营地的收入虽然没有增加太多,但是各项指数总算稳定了。

农业技术改革在不增加农田的基础上增加了收入,但当人口达到六百,农田会再次饱和,而这距离两千四百人的目标还是差了一大截。

不过祝平炎还有一招,那就是产业结构调整。

先秦时期的城市都非常大,但是人口却远没有后世多,向城不到三千户,莒父多一点,但也就是这个级别。

而到了后世的唐朝,长安城内有约数十万人,京兆府近两百万人,几十倍的差距。

先秦时期的人口大约是一两千万,唐朝人口即便是最高的估计,也只有1.4亿,七倍的总人口差距,城市人口却差了几十倍。

究其原因,还是人口结构的问题。

先秦时期,人被分为士农工商,但其实士工商也都有一些田地,归根结底,几乎所有人都是农业人口,所以祝平炎遇到的问题,这个时期的其他城市也都遇到了。

无论国家的国力多强,一个以农业为主题的城市都不可能有太多人口,长安城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口,就是因为农业人口的比例很低。

祝平炎想要再提升人口,也只能往这个路子走。

营地距沂水二十里,又有老八这个捕鱼达人,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渔业,不过一级宫殿无法将居民设置为渔民,所以只能找一些工人配合老八捕鱼。

二级宫殿虽然还是没法设置渔民,但是增加了许多工业建筑,其中就有捕鱼的,只要派工人进去就能捕鱼,而且由于是工厂,渔获全都归祝平炎所有,他只需要支付工人工资就行。

除此之外还有纺织工厂,铁匠铺等等建筑,等于是将一级的工坊细分,需要更多工人,但也极大提高了产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