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三百三十九章 骑兵与战车(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Video Cover Image

祝平炎花了很大精力提高军队士气,但上一场战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不仅仅是士气不足。

士兵在转化时分为步兵、车兵、骑兵和后勤兵。

在不需要远征的情况下,后勤兵当然是不需要的,所以选择范围只是三类战兵。

车兵无论训练时间、训练周期、训练花费、维护成本都是最高的,三个月只能出一百乘,虽然出兵速度比禁军快,但最短三个月出兵,周期比禁军长多了。

不过若是时间充足,可以等上这一百战车成型,当前的战斗力应该是所有兵种里面最强大的。

因为车兵是这个时代的战争主力,这个时期经常用千乘之国、百乘之国来形容诸侯国的实力,要形容周天子的威严,也是用“万乘之尊”。

当然,不是说一百辆车就能称之为百乘,一乘可不仅仅是一辆车,而是一个步车协同方阵。

初期是一车加甲士10人,普通士兵30人,后期扩大到了甲士三人,步卒72人,如果算上25人的后勤,一乘百人。

值得注意的是甲士这个称谓。

甲士,最初指穿盔甲的士,其实就是武士,或者骑士,说的是最基层贵族,在西周时期,也只有这些人能穿盔甲。

所以在春秋初期,生产力落后,一个大国往往也只有数百战车,很多士都没办法上战车,才会出现一车配备十个步行甲士。

而到了春秋后期,生产力发展,战车数量几乎翻了十倍,此时一乘便只是战车配步卒,没有甲士步行,因为甲士都在车上,而车下步卒也并不是全都无甲,只不过他们不是士。

随着生产力发展,时间越往后推,穿盔甲的士兵肯定越多,不可能在春秋初期一乘四十人,有十个能穿盔甲,反而到了春秋后期,一乘75人,竟然只有车上三人能穿盔甲。

毕竟整个春秋战国,就是步兵逐渐发展,最终成为战场主力的过程。

-

一乘的编制有七十五战兵,但其中72人都是配合战车的步卒,仅有三人算作车兵,分别是左、右、御,左持弓弩,右持枪戈,御驾其车。

车兵是三个月出三百人,一百乘,剩余的72步卒和25后勤不包含其中,需要另行招募。

当时称呼大的诸侯国为千乘之国,小诸侯国为百乘之国,莒国便属于小诸侯国,虽然算是小诸侯国中实力比较强的,全国兵力加一起也不到四百乘。

向男这样的大贵族,手里也仅有战车百乘,可想而知祝平炎这百乘战车掏出来是个什么水平。

当然,千乘之国、百乘之国,是春秋初期的说法,现在各国的具体实力不太好以此衡量。

周朝横跨青铜与铁器时代,周初与周末的情况天差地别,就像同样跨时代的清朝,虽然清朝是被跨时代的揍,但情况大体类似。

春秋初期,大诸侯国往往也只有几百辆战车,所以千乘之国是用夸张的方式形容一个国家非常强大。

如果以这个标准,莒国都已经可以去试着称霸了。

但到了春秋后期,千乘之国就是实指了,一些大国拥有数千辆战车,时间再往后走,战国七雄都是万乘之国,这时候但凡能幸存下来的小国,至少也得是个千乘之国。

不过战国时期也不再以战车衡量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了。

而这个混杂了整个周朝的时代,各国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就不好说了。

-

西周的时候打仗还很讲礼貌,打仗之前先发战书,双方约定好时间地点,列阵对峙,然后干一架。

这时候可不讲究什么天时地利,是在双方最方便的时间地点,也就是秋收之后在平原地区战斗,若是敌国有天灾,还得等下一年再打,更别说什么闪电战了。

平原上战斗,当然是战车最强,所以战车便可以代表实力。

这像是战争吗?恐怕更像是游戏。

这时候的战争本质上就是军事竞赛,或者也可以说是贵族的战争游戏,大家想的不是搞死对方,而是这一战之后,在谈判中获得好处。

周王室衰弱后的春秋时代,情况发生了一点变化,战争烈度更高,大国不断吞并小国,但大国之间还很克制,一般都是野战打一波比比拳头。

春秋应该和和外国最像的一个时期了,分封制,王室联姻……

这个时期统计战损的方式也和国外相同,只统计贵族,不统计平民,往往都是斩敌多少甲士,缴获多少战车,斩几千人已经算多的了。

如果对比春秋与战国的史料,就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春秋时期,大家还在几千几万的干,到了战国,忽然就几十万人对战。

这其中当然有铁器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战争模式发生了改变。

有人戏称,本来大家都是很讲道理的,结果有个孙子写了本孙子兵法,说什么兵不厌诈,大家就开始勾心斗角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