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三百五十八章 君子(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Video Cover Image

母系社会风气尚存,很多庶人根本没有婚配对象,只等到特定日期,与附近村庄约定相聚,找个小树林,小河畔什么的,进行大规模基因交换,导致很多庶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国人倒是有固定伴侣,但风气比之现在也更开放,即便是大贵族也差不多,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夏姬,丈夫死了之后在国内乱搞男女关系,儿子都十几岁了,却闹得“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

不仅陈国这样的小国灭亡,连楚国这种最为强大的国家都为之动荡,直到巫臣带着她逃到晋国,动荡才平息。

但巫臣逃亡的代价是,他留在楚国的族人被屠杀殆尽,愤而劝晋国扶持吴国,为吴王攻破楚都埋下了伏笔。

当然,不同时期的人看这个故事会有不同的看法,当时的人可能只是感慨这娘们真厉害,同时告诫后人不要以色误国(虽然这告诫似乎没什么卵用)。

明清时代“女贞”兴起,可能会骂夏姬妖淫误国,把男人的错都归咎于她,现在则相反,“女权”兴起,大概会说夏姬只是追求幸福,她没有错,她也是受害者。

那些自诩高贵的上层,成批成批的屠杀牺牲,可以残忍到割取俘虏的身体部位来祭祀。

对于现代人来说想到都会恶心的血腥,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却习以为常,杀人与宰杀一头牲畜无异。

可以将这解释为落后,因为这是两千多年以前,也可以说是单纯,单纯到留着兽性。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最好不要用现代的道德观去评价古人,因为道德本质上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规矩,这规矩是根据时代而不断改变的。

是改变,而不是改进。

因为这规矩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就像蚊子不是害虫,蜜蜂也不是益虫,今人该遵守今人的道德,古人自然遵守古人的道德,今人觉得古人的道德观愚昧落后,古人也未必看得上今日的道德。

只不过几千年而已,在进化史上微不足道,可以说今人与古人并无太大区别,所以若是联系时代背景,今人也未必不能理解古人。

最早的时候,人们以家族为单位聚居,在没有农耕的时候,是“逐水草而居”,有了农耕以后开始定居,农耕可以养活更多人,所以家族也越来越壮大,新生代不会被驱赶出部落,而是留下来提供农耕劳动力。

在这个阶段,发生过非常普遍的近亲繁殖,甚至会有一些部落崇尚近亲繁殖。

但是很显然,近亲繁殖无法带来任何优势,热衷于近亲繁殖的部落最终都会消亡,而存活下来的部落便有了“姓”,也有了“男女同姓,其生不番”。

此时一些部落开始互相通婚,最终逐渐融合,形成国家,这个时候的国家虽然不再是以家族维系,但究其根本,都是有同血祖先的。

部落的融合当然并非全是和平演变,更多的是战争。

当两个国家为了生存而死战,最终有一个国家落败,落败者的人民也就都成了俘虏。

这时候你若是站出来说,我们不能这么野蛮,要善待俘虏,你们每家每户分出些土地来给这些俘虏耕种,以后咱们都是一家人了。

这就是现代人的道德,是物质充裕下的道德,但在那个时候,这是罪行,解放奴隶是罪行,甚至不以奴隶祭祀也是罪行。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会压榨这些奴隶,好让自己的族人过的更好。

此时的族人也有另一个称呼,国人。

最早的时候,家与国之间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分,大夫会把自己的封地称为家,而大夫封地内的国人,一般来说都与这个大夫有同血祖先。

至于那些最初被俘虏来的人,在一个又一个外敌出现以后,也逐渐融入本国,地位在奴隶之上,不会再被随意屠杀,但始终是外人,也别想得到平等待遇,为了与国人区分,这些人被称为庶人。

在这个时期,中西方其实是高度类似的,国人在西方被称为公民,在一些小国,公民数量稀少,就可以直接投票决定国家事务。

这些地区的领导者其实不算是国王,更类似于部落时期的领袖,或者村庄大族里的族长。

而在一些大国,公民数量太多,就会产生元老院之类的东西,其本质也是管理方式落后,导致管理者权利并不比其他人多太多。

就好像一个士手底下有十个国人,那他肯定要和这十个国人搞好关系,否则十个人都不听他话,他就没有权利。

同理,一个大夫手底下有十个士,他就不能同时得罪大部分士,一个国君手底下有五个卿大夫,他就不能同时得罪五个卿大夫。

所谓的元老院,其实就相当于大夫的聚会,西方元老院限制君权,在大一统之前,华夏君主也不得不考虑全体大夫的意向。

如果不把国人与庶人区分开,就会发现古人非常矛盾,有时候对平民很好,有时候对平民异常残暴,解放奴隶的被骂为无德,虐待民众的却被交口称赞。

因为国人是拥有同血祖先的族人,而庶人只是外人,虽然都是平民,这两者却大不一样。

有些贵族对平民好,多半只是对国人好,对庶人好不好无人关心。

有些贵族对平民不好,则分为两种情况,获得赞誉的,说明他只是对庶人不好,符合当时的道德观;被称为残暴不仁,那肯定是对国人不好,至于对庶人好不好,不重要。

这样的说法当然还不足以让今人认可古人的道德观,但可以解释古人的道德观,那就是想要获得“百姓”的待遇,起码也得是国人,国人以外都不算人。

这个时代本来就是地广人稀,再排除掉奴隶和庶人,加上交通闭塞,交际圈固定,国人一生所接触的人就那么多,没有大的意外不会变更。

想象一下,你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都是同样一帮人,甚至以后埋进土里,他们还是你的邻居。

如果这些人对你的印象是小气、不讲信用、懒惰且不知感恩,那你的生活就会很惨。

现代人在本地关系网烂了,还可以换个地方生活,在古代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古人是以家族为单位生存,一个人脱离家族想要换个地方生存,如果没有什么独特的本事,就只能依附于别的家族,这个时候不仅要改掉坏毛病,还要伏低做小,否则只会被再次驱逐。

国人如此,对于更上层的士大夫也同样如此。

大夫有封地,他们的几乎不会迁移,比国人更加固定,也就更加重视自己的名声,士倒是经常迁移,但士在各国流动,想要找到个好去路,也同样离不开好名声。

所以在那个时候,对道德是非常重视的,虽然不可避免的会有好人和坏人,但大部分人都非常在意自己的名誉,经常会有些在现代人看来过分的道德洁癖。

源大夫从祝平炎的种种行为分析得出,祝平炎肯定是个君子,君子可欺之以方,所以他才用这种借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