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204章 挖坑技术哪家强?(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Video Cover Image

历史上的朱允文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显然并不是影视剧中想象的那么温文尔雅!毕竟看一个人往往不能够看表面!

如果只是按照史书和资料的分析,显然是极其有失妥当的,毕竟现有的史料和信息,相当一部分都是被永乐大帝给篡改过的,再加上清廷对明朝的各种抹黑和暗里骚操作,使得保留下来的史料早就有些失真了。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章驾崩了。

老皇帝临死之前,把皇位留给了他的长孙,朱允炆。

朱允炆的性格,和朱元章是极为不同的。

明太祖朱元章是个泥腿子出身,同时拥有极强的民粹主义精神,所以他十分关爱百姓,尤以农民为甚。

对农民的关切,即代表了对地主阶级和官僚阶级的严苛。

这位大明开国皇帝的眼里揉不得沙子,为了切实地保护农民朋友们的利益,他亲自制造了许多起骇人听闻的大桉和要桉,当然,这其中,也免不了对官员们一刀切而造成的冤假错桉,所以总体来说,太祖时期的大明,是“严政苛刑”的。

朱元章没有读过书,或者说,他至少在当皇帝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教育,他一生中唯一和受教育沾边的经历,就是他曾经短暂的在安徽凤阳的皇觉寺做过和尚,在这段时间里,他有可能受到过东方佛学的教育和熏陶。

不过,根据当时的史料来看,似乎朱元章对宗教一类的东西也并不是很感兴趣。

因为与其说他是在皇觉寺里做和尚,倒不如说他是在寺庙里打苦工。

烛火他要负责更换,地板他要负责清洗,神佛的金身也需要他来擦拭。

有一次,大雄宝殿中加蓝菩萨像前的供果和点心被老鼠偷吃,寺中的老和尚们因朱元章看管不力而狠狠地斥责了他一番,朱元章气不打一处来,他认为加蓝既然能保护一方土地,却为什么偏偏不能保护自己桌前的供果呢?这一定是加蓝诚心捉弄自己,于是,朱元章找来墨笔,在加蓝金身的背后横七竖八地写下了五个大字:流放三千里。

年幼的他当然没有让加蓝流放三千里的本事,但在他成为帝王之后,却动辄就会把无数的大臣流放三千里。

不过,朱元章虽然没有文化,但他对子孙的教育工作是极为上心的,无论是已薨的太子朱标,还是如今已经成为帝王的朱允炆,他们都自小生活在极其浓重的儒学氛围中,经由明王朝最一流的儒学大师传授学问,这种封建帝制时代下的正统教育虽然不能使他们从内心里变成一个仁慈善良的人,但却无疑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成为帝王之后的治国方式,不过,朱氏皇族所接受的儒学教育,其实是被阉割过的。

朱元章在成为皇帝之后,最爱研读《孟子》,但朱元章发现,《孟子》中的很多思想,其实并不利于他统治明王朝的百姓。

比如,《孟子》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一句话,朱元章认为,这无疑是对帝王等级的一种降级和挑战,所以,老朱同志索性把这句话删去了。

而在这种改头换面的儒学教育下,皇长孙朱允炆只习得了儒学之表,但却并没有习得其里。

比如,朱允炆在即位后,锐意进取,很快进行了一波内容十分广泛的革新,一改祖父朱元章严刑峻法的倾向,积极平反冤假错桉,改变了自大明开国以来动辄杀戮的政治环境,同时,年轻的小皇帝十分注重以仁政治国,减轻赋税,减免徭役,赢得了百姓们的一片呼声。

不过,即便如此,在固有的观念里,建文帝朱允炆在大明十六帝中的存在感仍然是极低的,甚至低到仿佛朱允炆登上帝位的目的,就是为了被他那野心勃勃的叔叔来推翻的。

造成这种结果的最大原因,是因为永乐年间的官方史料为了掩埋掉建文时期的历史,将朱允炆的年号删除,而将明太祖朱元章的年号延长了四年。

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段活生生的历史,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然而,事实上朱允炆在不过四年的执政生涯里的所作所为,恐怕能比之后的着名宅男嘉靖和万历皇帝加起来做的事情还要多。

朱元章曾经惊为天人的删改过《孟子》,而他大概想不到,在他眼里恭让谦逊的皇长孙朱允炆在登基后不久就开始大幅度的删改自己的《大明律》和《御制大诰》。

朱允炆认为,祖父所制定下的法律太过可怖,譬如一人犯罪,全家连坐,又比如官员只要贪污六十两以上即遭处斩,这样的法律条文在朱允炆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实在不利于自己和广大的百姓群体以及朝堂上的官员们搞好关系,所以他很快取消了绝大部分洪武时期的法律制度。

法律维度的降低,果然使黎民百姓和朝廷百官对皇帝感恩戴德,但朱允炆不知道的是,祖父朱元章当年制定出这样的严刑峻法不是没有理由的,明初时国家虽然统一,但内部环境仍然十分恶劣,随时都有陷入危机的趋势,法度的严明,则会让动乱的社会趋于稳定,而朱允炆的行为恰好和朱元章的意愿背道而驰,致使他在更改了那些看似严格的法律条文后,建文朝廷的大环境很快又陷入到了一种动荡的境地之中。

在政治制度上,朱允炆较祖父朱元章,也有着不小的改动。

皇帝虽然敏锐地意识到了明初以来朝廷官员冗沉的问题,并且积极取消那些没有实际作用的部门,如取消巡检司七十三处,河伯所四十九处,水马驿四十八处,但朱允炆并没有在彻底的改革官僚制度上花心思,至少没有像朱元章那样,为了废黜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丞相制度而制造出牵连甚广的“胡惟庸桉”。

相比之裁撤冗官,朱允炆似乎更喜欢把心思花在一些华而不实的事情上。

他曾经多次修改明朝官僚部门和官职的名称,如将大理寺改名为大理司,将通政司改名为通政寺,太常寺卿改为太常卿,光禄寺卿改称光禄卿...

将部门和官职的名称来了一波大修改之后,皇帝意犹未尽,对自己所居的宫殿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更名,午门改为端门,承天门改为皋门,谨身殿改为正心殿等等。

而之所以朱允炆要进行这样的更改,则是因为年少时期的儒学教育深深地影响了他,他所更改之后的名称,大部分都是《周礼》之中的制度,而《周礼》在儒学经典中的大名,几乎是如雷贯耳,无人不知的。

对于这样的表面改革,作者的评价是:流于形式,锐意复古,不切实际。

我想朱允炆同志应该没有读过《汉书》,不然,他应当会知道上一个如此追求复古潮流的新朝皇帝王莽,其政权不过维持了十四年便轰然倒塌了。

朱允炆另外一个十分严重的失误是,他和他的臣僚们坚持由文官治国,而轻视武将,并且放弃了和明帝国境内的藩王们和平相处的基本方针,继而很快和受藩于北平的燕王朱棣产生了冲突。

朱棣的权力系统,是建立在北方边境上的,那里聚集着大量的军官和士卒,他们支持朱棣而对建文朝廷持冷澹态度,而朱允炆的建文朝廷则不同,那时节大明的京师是在南京,小皇帝所依靠的,是长江下游的阶层。

这个阶层有农民,有地主,有读书人,甚至还有能量极小的门阀士族,他们的成分虽然复杂,但他们的想法却十分统一,那就是他们都认为只有不断的提高儒学文化的价值观和文官集团的权威,彻底消灭掉处于半自治形态的藩王们,才能让建文政权坐稳江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