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六章 锦衣卫传说(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彭少杰也不是善心大发想要扶持这些人,单纯就是想让这些人背负上台南银行的贷款,下辈子给唐人打工。

所以他‘大发善心’的给这些破产海商提供了一笔贷款,支持他们赎回自己的海船,然后让他们在台南重新招募水手前往马尼拉或者巴达维亚去做贸易。

彭少杰也不需要担心这些人开船跑路,毕竟台南这条航线贸易的利润很容易就能让这些人解决身上的负债,除非这些人能忍心放弃台南贸易的利润,否则大概率这些人都会回来。

更何况陆庆春也会在这些海商的船上安排人手,或许这些短期培训的人也有可能叛变,但在掌控了这些人的家人,又承诺更好的发展和财富之后,大概率还是可以以此控制住这些人的。

这算是多加了一道保险,同时也算是第一次尝试收买欧洲人为唐人服务。陆庆春的计划是希望这些人能够成为唐人的带路党,靠着慢慢扶持这些人亲近台南,以此来渗透到欧洲去。

当然这个计划的周期会很长,而且根据这个时代的交通来看,大概率这些投入失败的概率会很高,可总要迈出第一步才行,所以财大气粗的台南管委会对此也不太在意,本着有枣没枣打几杆子的想法也就让陆庆春提前安排了。

除了这些安排之外,管委会也在此战结束后意识到了己方展示的武力有点太大,已经成为区域型的势力,如今无论是面对大明还是周边其他国家,基本上都会被对方看成是一个类似国家的势力。

所以在通过无线电征询了邵威的意见之后,台南管委会也借着拿下琉球的机会正式向大明泉州府递交了藩属国文书。

说简单点就是台南管委会希望大明能够正式认定台南为大明的藩属国,承认台南拥有藩属国待遇以及台南如今掌控区。

这样的操作其实是完全违背管委会在刚刚登陆台南时给自己设定的形象的,只是考虑到台南发展的速度很快,各方势力很有可能在倭国战事之后效仿李旦集团加入台南体系,所以管委会不得不在这个时候获得一个公开的身份。

此外就是大明藩属国其实还有很多隐藏福利,比如朝贡贸易体系可以让台南借着这个体系直接向整个亚洲各国开启海上贸易,这一点远比欧洲海商那种直接闯进人家港口的方式更加简单方便。

因为根据大明的朝贡贸易体系来说,藩属国之间是可以自由进行贸易的,也就是说,只要大明承认了台南是大明的藩属国,根据大明开具的藩属国证明,周边各国就得接受挂着台南旗帜的商船进港补给和贸易。

这一点很重要,别看当前时代各国之间还没有后世那么繁杂的国际关系,贸易体系和关税体系还没有成型,但各国海港城市的关税可从来没有低过。

就拿大明在澳门设立的关口来说,表面交给大明的税并不算高,但是广州府和皇帝安排的太监可一点不会少收。

但实际上朝贡贸易体系之间的关税却是有一个大家彼此默认的价码,根据陆庆春从锦衣卫那里得到的消息来看,这笔关税远比葡萄牙人在澳门那里需要缴纳的关税低很多,甚至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

所以某种角度来说,朝贡贸易体系尽管只是一个封建体系下的产物,但或多或少还是给了亚洲范围内朝贡体系间的国家提供了便利,这也是很多时候欧洲海商更愿意选择直接开战的原因,因为他们并不能享受这份待遇。

当然这也并不是朝贡贸易自身就考虑到了这些因素,而是这个贸易体系的存在时间足够长久,可以说从大明立国之后就存在了,再往上追溯,甚至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也就是说,这种情况更像是长久贸易形成的默契,这条亚洲海上贸易航线因为存在的时间够久,大家之间已经完成了妥协,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明货币输出也间接形成了这个局面,说白了就是大明的工艺导致铜钱结算体系更受朝贡贸易国的欢迎,甚至很多周边国家都有吸纳铜钱当做自己货币的习惯。

使用同一个体系内的货币进行结算,自然也要比欧洲海商更有优势。

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本地人欺负欧洲海商外地人的一些情况发生,比如整个朝贡贸易体系的国家都知道大明的丝绸、瓷器是高附加值商品,这些玩意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对外出售。

汉唐以前就走西域卖去中亚,宋代开始南下走海陆去印度和阿拉伯半岛,或许亚洲各国对于外面的世界不够了解,但这并不妨碍大家知道中亚那些国家能把这些东西卖出高价,做了上千年生意,这玩意一直都没降价,摆明了外面的价格更夸张,自然在过手的时候就要多收点油水才算正常。

其实锦衣卫方面还给陆庆春传递来一份很有趣的情报,其中也是关于这些商品流通的,只不过这玩意没有在正史里出现过,所以陆庆春也不敢保证这条信息是真的,所以他也只能拿回来和大家当个笑话讨论,可某些角度来说,这条消息反倒是更容易引起穿越者们思考。

根据锦衣卫的消息来说,大明也好,之前的大宋也罢,其实华夏商人之前一直都有考虑过将大明的商品卖到更远的地方,而且并不是一点也不知道欧洲的情况。

在和中亚商人贸易的过程中,华夏或多或少都能知道一些欧洲的消息,而且关于欧洲地区丝绸和瓷器的价格,商人们通过各自的手段也是了解过的。

只是碍于早期中亚地区距离华夏太远,朝廷无力将武装影响投射过去,商人们缺乏官府支持,自然就没办法顺利通过中亚直接将商品卖到欧洲,只能任凭中亚商人当中间商赚差价。

宋元以后海上贸易航线逐渐成熟,早在郑和之前,通往阿拉伯半岛和东非的航线其实就已经被开通了,甚至郑和前往麦加的路也不是他开拓出来的,而是通过阿拉伯商人的领航员带过去的。

所以华夏对于航海和这个世界的了解并不算少,只是碍于那边沙漠比较多,自然环境不是很好,对于那些原住民的兴趣不是很大而已。

据锦衣卫内部传说,郑和船队在东非海岸线的航行其实就有绕过非洲前往欧洲的打算,毕竟上千年间华夏人多少也能从阿拉伯人那里套出一些他们转手商品的倾销地,所以传说中郑和下西洋也带有了开拓欧洲航线的打算。

这种传说也不算是无的放矢,毕竟元朝都打过去了,明朝一点消息都不知道也不现实。事实上锦衣卫在洪武朝的时候就收集过蒙古人绘制的地图,这方面无论是锦衣卫也好,大明开国的那些将帅也罢,其实都有渠道获取欧洲的一些消息。

只是距离实在太远,大明前期又一直没有完全解决北方蒙古人,出于战略考虑,自然也不能得罪阿拉伯人。

大明需要中亚地区的势力托住留在中亚和欧洲的蒙古人后代,也需要在战略上能够有其他势力参与分裂蒙元,所以这部分生意也就做到了中亚为止,让利给中亚地区的各方势力才符合大明的利益。

所以从元朝分裂一直到大明建国,整体情况上来说,这或许就是影响华夏海外贸易只能走到中亚的原因之一,或许传说中大明停止海贸未必就所谓的‘靡费’,也未必就是民间贸易真的能让朝廷放弃海外贸易的利益,这其中未必没有大明的整体战略考虑。

这一点对于所有台南穿越者来说都觉得很扯,因为至少史书上并没有相关记载,这样的内容当成是野史小说来听还行,至少在拥有关键性证据之前,没人会觉得这就是事实。

只是陆庆春对此却觉得可能性很高,因为从大明的种种表现来看,很明显停止海外贸易的理由非常突兀,而且毫无逻辑可言。

而且大明锦衣卫在郑和航线沿途的各个港口都留有暗线,这也说明至少在永乐朝时代,大明就已经对中亚地区有了了解,甚至都有可能掌握了中亚地区的军事和经济方面的情报。

有了这些消息和情报,就足以说明大明在永乐朝时代至少就拥有了整个亚洲的大体地图,或者说拥有了元朝所有辖区的地图。

有了地图,有了中亚地区对抗元朝的情报,再结合元朝灭亡后分裂的状况,要说大明一点手段都没有,鬼都不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