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873章 四大圣地(1 / 1)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闵一得修道经历丰富,历吴楚燕赵,足迹半天下。“三教同修”,“以儒释之精华诠道家之元妙”。辑撰《古书隐楼藏书》,以内丹为主,收道书三十余种。他被尊为启龙门方便法门全真龙门嗣派之祖,在江浙一带影响颇大。

自清初王常月先后在bJ白云观,以及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传戒收徒以后,龙门派确有很大的发展。发展中心在江、浙,遍及全国许多省区。尤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朝为最盛。其间支派繁衍,不少支系更流传至近现代。因此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昌盛的道教派别,几乎成为全真道的代表。其盛况与佛教禅宗五家中的临济宗相类似,故世有“临济、龙门半天下”之说。

龙门派以第一代赵道坚为上托的开教祖师,第二代张德纯活到元末,其事迹难以全部凭信,第三代以后进入明代。据此,明代实为龙门派的肇建时期。在那个时期中,徒众甚少,还未形成独立道派。如第四代宗师周玄朴于洪武二十年受教,其传记曰:“是时玄门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师隐青城,不履尘世五十余年,面壁内观,不以教相有为之事累心,弟子数人,皆不以阐教为事,律门几致湮没。”第五代宗师沈静圆于明天顺三年至金盖山,挂单于书隐楼,亦发出:“慨仙踪之不振,吊逸绪之无承”的浩叹,而“有终焉志”其后,终明之世,不见起色。

明至清初,形势有所变化。清统治者为了笼络汉人,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实行较为宽松的宗教政策,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治条件。加上当时民族矛盾尖锐,使一批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又耻于剃发易服的明遗民,不愿事清,而愿隐居山林或遁入佛道,为道教的复兴扩大了道士来源。在上述情况下,龙门派第七代宗师王常月从华山北上京师,挂单于灵佑宫,不久移住白云观,在那里传戒收徒,方使龙门派一度获得复兴,一改明代衰落的旧观。

王常月,号昆阳子,潞安府长治人。两遇赵真嵩传道,居华山多年。清顺治二十年离华山上bJ。“丙申三月望日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道风大振”。康熙年间,王常月又率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先后至南京隐仙庵、杭州宗阳宫、湖州金盖山、湖北武当山等地传戒收徒。二十余年间,度弟子甚众,使久衰的全真道顿呈中兴之象。王常月被誉为龙门“中兴之臣”。王常月死后,其弟子更在各地开山授徒,形成许多龙门小支派。如黄虚堂启苏州浒墅关太微律院支派,门下有孙碧阳。陶靖庵启湖州金盖山云巢支派,门下有陶石庵——徐紫垣——徐隆岩递相嗣传。金筑老人盛宗师启余杭金筑坪天柱观支派,门下有潘牧心——王洞阳——潘天厓递相嗣传。黄赤阳,住持杭州大德观,下传周明阳,启杭州金鼓洞支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