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448章 先后的试探(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Video Cover Image

诸夏列国讲究师出有名,智宵出击秦国就事先获得名分。

今天,智氏在众来宾面前再一次将秦国开除出诸夏国籍,无非就是为将秦国打成游牧部落或灭掉秦国做相关的铺垫。

等待某天秦国被智氏灭掉国祚,或是秦国被智氏打成游牧部落,智宵行冠礼当前念的祝辞就会显得相当有用了。

按照儒家学派的加冠礼,为加冠者戴冠的人还会有一道赐字的程序。

只不过,周公旦的儒学虽然有许多礼仪规范,行加冠礼却不一定需要赐字。

这个“字”就是表字,等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诸夏各王朝行加冠礼都会有一道贵宾赐予表字的流程。

智宵并没有表字,其实也压根没有需要。

在智宵身上的称呼挺多,代表权柄的便是下军将,爵位则是卿大夫,以出身而言则是智氏宗子,另有当世名将这种名声。

如果在一些特殊场合,需要将智宵是谁的孙子、谁的儿子,身上有什么称号全部念出来,再加上名下的封地名称,光是介绍就要念上一大段。

诸夏有需要念出所有称号的场合,不是西方独有的风俗?真的有,例如在举行祭祀的时候。

加冠礼结束,来客在智氏迎宾的指导下重新回到刚才的大堂,一一按照之前的位置落座。

客人就坐没有一小会之后,智申率先出现,感谢众位来宾赏脸,前来智氏见证智宵的成年仪式。

随后,脱掉冕服换上平常服饰的智宵才出现,又在智申的引领下,举着酒觞按照尊卑顺序,一一向前来观礼的人敬酒。

晋君午因为不是贵宾……,也就是安排他给智宵加冠再念祝辞,本人没有亲自到场,派来董秦作为代表。

智氏两父子的顺序是从代表周王室的单纲先敬酒,随后是作为晋君午的代表董秦,随后是晋国内部的几位卿大夫。

“宵已成年,吾甚喜也!”赵鞅纯粹就是意有所指。

晋国的贵族青年在行加冠礼之后,极少才会马上成婚,一般会再拖上七八年,等三十来岁才会举办婚礼。

当然了,这是那些贵族青年的未婚妻都太小的缘故,要等到未婚妻至少十八岁才能结婚,以至于贵族青年普遍比较晚婚。

智宵与季嬴只是相差一岁,还是季嬴比智宵年长一岁的情况,要是等智宵三十来岁再成婚,真要让季嬴变成三十多岁的老姑娘了。(前面失误,写成季嬴比智宵小一岁)

“不知何时迎娶我阿姊?”赵毋恤笑嘻嘻地问道。

智申被赵鞅招呼到一旁,不知道是要说些什么悄悄话。

而智宵看着笑嘻嘻的赵毋恤,可能是因为偏见的关系,总觉得赵毋恤笑得很是阴恻恻。

“三书六礼罢了,便迎娶进门。”智宵给出了很正式的答复。

这个三书六礼是一定要走的程序,智宵行观礼之后就可以操作起来了。

走三书六礼一样需要有一名来自其他家族的人当贵宾代为操持,并非是智氏的族人去亲自操办。这种习俗以后让媒人诞生,专门来吃这碗饭。

如果按照流程的话,走三书六礼起码要耗时几个月,期间智宵少不得要在“智”城与“赵”城来回奔波,真不是一天一次性就能将程序给走完的。

所以了,要是结婚的两人祖地相隔非常远,光是消耗在往来路途上的时间就会显得极夸张。

晋国的卿位家族方便的地方在于,他们在“新田”都有住宅,走三书六礼的时候,两个家族可以在“新田”城内就完成。

不过,到了成亲得到当日,季嬴一定会待在“赵”城等智宵过来迎亲。

智申和智宵不会在招待赵氏父子上面耗费太久的时间。

等待智申重新与智宵会和,脸色怪异地说道:“赵鞅亲口言及‘赵’地便是季的嫁妆。”

关于赵氏要将“赵”地当嫁妆这件事情,之前智氏只是从其它渠道听闻,并非来自赵氏亲口确定。

智宵面无表情地摇了摇头,说道:“其中必然有诈!”

拿自家的“都”当出嫁女儿的嫁妆?千古未闻的事情嘛!

“正卿可有提及聘礼?”智宵问道。

智申笑着说道:“与你事先猜测并无太大出入。”

按照智宵事前的猜测,赵氏一定会要求一定数量的甲胄和武器,再加上一定数量的粮食。

至于人口和封地?这是嫁女儿才会给的嫁妆。

换成男方给予封地和人口,不是等同于入赘了嘛!

在诸夏漫长的历史中,绝大多数时候是女方的家庭按照男方给出聘礼的几倍出嫁妆,某些王朝在女儿的嫁妆上还有比较重的攀比心,以至于好多人连女儿都嫁不起。

当然,娘家的嫁妆并不是成为夫家的财产,其实是归于女儿名下,因此又有“贴己钱”这个称呼。

在南宋之前,夫妻如果离婚的话,带去的嫁妆是可以被女方一分不少带走的。

等待嫁妆的归属被模糊化,夫妻离婚女方带不走嫁妆,其实也是在南宋之后。原因是南宋一次很出名的“和离”案件造成的影响。(影响力比南京老太大得多,并且还成为后面的既定习俗)

智申和智宵一圈走下来,该敬酒的人敬了一圈。

需要让智氏父子亲自前去敬酒的人并不多,诸侯的代表以及晋国内部的几个卿大夫而已,其余人自有辅果这位叔叔带上其余有份量的族人代智申和智宵答谢。

智氏父子一圈敬酒下来,等待重新落座,酒宴才算是正式开始。

从有王朝建立伊始,诸夏的权贵便是实行分餐制。

来客都有属于自己的蒲团以及案几,也就是单独一个餐位。

在春秋时代,饮食并没有太多的类别,越是正式的场合,菜色就会越固定。

比如智宵加冠礼的宴会,每一位来客案几上必然除了羊肉还是羊肉,分为白水煮或是烧烤;除了羊肉之外,便是煮羊肉的汤,放在甗(yǎn)里面又旁边的仆人煮,再盛到簋(gui)里端在案几上。

来客会因为身份的不同,使用的餐具存在明显区分,例如诸侯一定是使用青铜餐具,其余客人则是使用陶器。

使用得最多的餐具是什么?其实是匕首,用来割肉和切肉。

所以,贵族身上一定随身带有一把匕首。这把匕首也是“食肉者”的象征。

次级使用最多的不是箸(筷子),是一种杆约一米长的手叉,一样是用来吃肉用的。

手叉之后,经常使用的是勺子,再来才是筷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