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81章 陈师泰的疑惑(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第181章 陈师泰的疑惑

苏州府今年的秋赋征收得比较顺利。

十二月七日,曹毅明向陈师泰汇报今年的秋赋、物价情况。

曹毅明汇报道:“今年整个苏州府因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秋赋征收很顺利,田赋收取了265.4万石,折银530.8万两。”

陈师泰知道去年苏州府的田赋是被朝廷免了,于是问道:“前年收了多少田赋?”

“前年是260.3万石?”

“苏州府的田亩没增加,田赋怎么会增加了5.1万石?”

“大人,我们苏州府每年的田赋是不一样的,都是由南京户部核定后征收的。”

“哦。其它税收呢?”

“今年的工商税收取了545.73万两,工商税比去年增加了383.73万两。”

陈师泰一听,以前只听说苏州很富,现在听到苏州府的工商税就收了545.73万两,已超过了田赋。上交朝廷90%的税赋后(注:与其他地方不同,苏州府、松江府上交给大明朝廷的税赋是90%),苏州府可有近100多万两的留存。他问道:“怎么会有这么高的工商税?”

曹毅明说道:“大人,苏州很多镇都用新式织机了,布匹、丝绸的产量比往年增加了十几倍,出口的货物也涨了几十倍,收取的工商税自然就上来了,仅太仓船舶司收取的关税就有81.6万两,收取的盐税也有35.7万两。对了,大华公司苏州本部就缴纳了182.36万两税银。”

“太仓船舶司就收了80多万关税,那运河钞关不是更多吗?”

“是的。可惜运河钞关归户部管。”

陈师泰又说道:“大华公司这么有钱?”

曹毅明说道:“大人,你不是视察过大华公司的几个厂矿么。据牛若麟禀报,吴县县府仅颜料染料一项就收了大华公司9.1万两的税银。大华公司出售技术专利,上交的税收也有几十万两。”

陈师泰心想,我要是有这么多钱,还做什么官呀?他继续问道:“以前能收多少盐税?”

“大人,虽说朝廷明文规定要收盐税,可以往每年最多能收1-2万两盐税。”

“只有1-2万两盐税?”

“现在私盐泛滥,能收到1-2万两盐税已不错啦。”

“私盐泛滥,那不是与朝廷作对吗?”

“大人,不仅仅是我们苏州府私盐泛滥,整个南直隶、浙江、福建都这样。我们能收取到30多万两盐税,还是大华公司买了盐后用于工业生产,比如生产纯碱就买了几百万斤盐,那些盐商实在瞒不过去,我们才收到的。”

“大华公司的工业用盐量都超过民间食用盐的数量了,盐价涨了吗?”

“暂时没涨。”

“怎么可能?”

“大人,淮安府、扬州府、松江府、绍兴府、宁波府、温州府有大片盐田,他们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增产不少盐。但听说大华公司又开办了好多分公司,如用盐量也是这么大的话,盐价就难说了。”

“盐价可不能涨呀。嗯,你说下去。”

“各县的漕粮已入库,待明年五月再运往京城。本府按惯例也入库了3万石储粮,待明年青黄不接时出售以平抑粮价或用于赈灾。”

“现在市场上的粮价如何?”

“现在苏州的米价维持在每石2两左右。”

“维持?不是说吴江、吴县、长洲粮食增产了很多吗,那米价应该低于每石2两呀?”

“是的,吴江、吴县、长洲三县有大量的大米出售,原因是使用了化肥后,稻谷增产近3万万斤,缴纳田赋后,比往年多了160万石大米。但是......”

“但是什么?”

“大华公司在收购粮食。只要是低于每石2两的,他们全部以每石2两收购。”

“那不是犯傻吗?”

“他们说现在粮食丰收了,农民们争相出售大米,可米价低了会贱农,所以他们要收购大米,维持米价。到了青黄不接米价上涨时,他们会抛售大米,继续维持米价的平稳。据说他们已收购了50万石大米。”

“他们准备收购多少大米?”

“这个就不知道了。我想,如果他们拿出全部实力的话,收购苏州府增产的160万石大米是不在话下的。”

“现在的物价呢?”

“米价下跌后,物价也跟着下跌了。银价已从年初的1两银子换2500文,下跌到1两银子换1500-1800文。金银比价也已回落到1:15。”

“物价下跌是好事。春节前可以安稳一段日子了”

曹毅明说道:“是的。”然后又报告道:“兵部尚书张国维大人受济宁州之托,遣人来苏州,要买10万石大米,说是济宁今年遭了旱灾,粮食歉收。济宁州要拿这些大米去赈济灾民。登莱也派人来苏州采购大米,请求本府予以支持。”

陈师泰听后心想,张国维曾任苏州巡抚,是黄希宪的前任,他离开苏州后任兵部右侍郎,陈新甲出事后任兵部尚书。登州、莱州两府来苏州买米,还要求苏州府予以协助,显然是陈洪谧陈大人出的主意。于是忙问道:“登州、莱州要买多少米?”

“他们说要买30万石大米。”

陈师泰说道:“你派人去协助他们买米吧。不过现在运河都冰冻了,已没法行船了,他们怎么把粮食运回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