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425章 武举人于七(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曾化龙说道:“胡扯,你以为就你懂打刀工艺?”

于七说道:“会打刀的人是很多,但戚家刀的打刀工艺只有我家懂了。”

刘云龙问曾化龙:“这个于举人是叫于七吗?”

曾化龙就说道:“对,他就是于七。”

刘云龙就对于七说道:“我叫刘云龙。”

于七问道:“你就是救驾的公子殿下?”

“嗯。你刚刚说的那种戚家刀是由我们大华集团打造的,不过我们只是借用了戚家刀的形制,用材、工艺上比你家的戚家刀更讲究,它能断金切玉,堪比宝刀,不信你可以用你的刀和我们打制的刀比试一下。”然后,刘云龙问于七:“见过皇上了吗?”

于七听后,摇摇头。

刘云龙指着不远处的朱由检,对于七说道:“他就是我们的皇上。”

于七忙随刘云龙走上前,跪在地上,喊道:“草民于七叩见皇上。”

朱由检忙悄悄问刘云龙道:“他是什么人?”

刘云龙悄悄告诉朱由检:“他是戚继光的外甥。”

于七,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其母亲是戚继光的女儿。于七从14岁起就拜师习武。崇祯二年(1629年)考取武秀才,次年中武举人。其实于七不仅出生于名门之家,其祖父于进表是招远的大金矿矿主,也是登州府的富豪。于七的父亲也是武林名家,绰号“草上飞”,为明军的武将军。可惜,崇祯二年,于七的父亲在与入关的后金兵作战时殉国。此后,于七即使中了武举后也没有从军。

历史上,清军入关后的顺治五年(1648年),于七在招远栖霞一带发动抗清起义,后受招安,起义失败。顺治十六年(1661年)秋,于七在锯齿牙山再次领导抗清起义。起义失败后,于七躲到华严庵出家当和尚,70岁时被举为方丈。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于七圆寂于华严庵,享年93岁。

朱由检听说于七是戚继光的外甥,心想他是名门之后,忙让于七平身。

于七从地上爬起来后,朱由检问道:“你是将门之后,在哪里从军?”

于七说道:“禀皇上,草民中武举后,没有从军,一直在家侍奉老母。”

“令堂大人还好吗?”

“家母几年前驾鹤仙去,刚刚满孝三年。”

刘云龙一听于七守孝已满三年,就问道:“于举人,愿意来我铁血军任职吗?”

谁知于七说道:“不愿意。”

“为啥?”

“因为朝廷对我戚家军缺个公道。”

边上的几个大臣听见于七这么说后,心想有很多人想到大华集团谋职,还不一定被录取呢,现在刘云龙主动邀请你入职,竟然还拒绝了。不去就不去呗,还扯上了朝廷。

于是范景文就问道:“于举人,你何出此言?”

于七看着朱由检和各位大臣,说道:“万历二十三年,我戚家军3300多人被冤杀,他们何罪之有?”

范景文一听就明白了,于七说的是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援朝回国的3300多名戚家军被王保冤杀的事,也就是刘云龙说的“蓟镇之变”。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进攻朝xian,明朝派兵援朝,吴惟忠、骆尚志、王必迪率戚家军入朝,当时明军的前线总指挥是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

戚家军镇守蓟辽时,就与辽东兵有矛盾,李如松将最难攻克的平壤牡丹峰交给了戚家军,目的是想削弱戚家军的实力,谁知戚家军在战斗中表现异常凶猛,吴惟忠胸部中弹后,依然坚持指挥,率先攻下了牡丹峰。由于此战中戚家军的表现很出色,让李如松觉得很没面子,认为这是戚家军与自己的辽兵抢夺军功,于是李如松不仅对戚家军再次心怀忌恨,还把军功记在了自己的手下杨元、李如柏身上。戚家军不仅没拿到军功,连战前李如松承诺的300两银子都没拿到。王必迪就找上门,去与李如松理论,讨要300两银子。王必迪只是游击将军,与李如松的级别相差了好几级,李如松被王必迪当面指责得哑口无言,脸面尽失。尽管李如松在无奈之下给了300两银子,可从此后,戚家军与辽兵的矛盾公开化了。

万历二十三年,戚家军撤回国内,驻扎在蓟州镇石门寨,由于天气已入冬,来自浙江的戚家军又被欠薪,陷入了饥寒交迫之中。这些戚家军集合起来,向蓟州总兵王保讨要军饷,被王保以戚家军“倡乱”的借口,全部屠sha。事后,王保不仅没受到惩罚,反而还升了官。

这件事情在朝廷史料的记载是,万历二十三年十月间,戚家军“以离家日久,钱粮不给,含忿谋作乱”,后被王保察觉后,“事觉,杀三千三百余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