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六百零四章 日本坦克2(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第六百零四章 日本坦克2

动机的动力通过一根很长的传动轴传到车体前部的变速箱,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这种总体布置方式,在二战中的坦克上相当普遍。其主要优点是坦克的纵向布置较合理,纵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点是使整车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原来是准备用于五式中型坦克的,并准备采用自动装弹机。由于研制时间紧急,被迫去掉了自动装弹机装到四式坦克上。但它至少说明,在二战期间日本已经开始研制了用于坦克上的自动装弹机。

采用的弹种有:一式穿甲弹和试制四式榴弹。射一式穿甲弹时,在1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击穿75毫米厚的钢装甲。为提高穿甲威力,在强化弹体材料的同时,还在弹头内加装65克高猛炸药。弹药基数为77。

辅助武器为2挺7.7毫米机枪,1挺为并列机枪,1挺为前机枪,弹药基数5400。1945年10月25日,在东京被美军接管的四式中型坦克四式中型坦克的四向视图。动力装置为V型12缸风冷柴油机,最大功率412马力。采用风冷柴油机为动力装置,为二战中日本坦克的一大特点。除了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外,还具有启动性好、保养容易等优点。

行动装置采用混合平衡式悬挂装置,即第1、2,第3、4和第6、7负重轮两个为一组,第5负重轮为独立的。每侧有7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其实,区分三式、四式和五式坦克,单看负重轮数量即可,分别为6个、7个和8个。由于车重增加,履带板的宽度由三式的330毫米增加到450毫米。最大速度为43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300千米。

车体为焊接结构,炮塔为铸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结构,分三部分铸造,然后焊接起来,防盾部分又采用了螺接方式。这种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来的铆接方式是一大进步,但比起整体铸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在技术上要相对容易些。车体的装甲厚度为15~35毫米,炮塔的装甲厚度为50毫米。

四式中型坦克仅制成6辆,还没等拿到战场上一试身手,小日本便投降了。战后,美军曾将1辆缴获的四式中型坦克运回美国,拿回去“研究研究”。五式坦克胎死腹中,五式中型坦克,是作为“本土决战兵器”而研制的。研制大纲中要求,先要增强火炮威力,其次要强化装甲,随之而来的必然要增大动机的功率。研制的代号为“奇利”(日文假名チリ)。五式中型坦克的样车,炮塔转向后方。

试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还是长身管的75毫米坦克炮,由大阪陆军造兵厂研制。试制的样炮于1944年8月完成,8~10月间进行弹道性能试验,10~11月间在陆军战车学校先装到四式坦克上进行实用性试验,12月至1945年1月在华夏东北北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