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323章 下场(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第一场: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论、大、中、孟,出题按顺序循环)

第二场:经文五篇(五经)

第三场:策问五道,题问经史、时务、政治;

考取者的试卷要全部押解北京备查;

录取情况:每个省一百多名至几十名不等,反正录取名额很少,三年才一次哟,

2)、复试

对考取的举人,在北京会试的时候,要提前进行复试,以防作假,复试内容为:

四书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

对合格者准许会试,不合格者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同时对会试不上的就可以授予官职,如教谕等。(第一次授予官职)

3、进士

1)、会试:由礼部主持的集中会考的举人进行考试,三年一次,共计三场,考题内容与乡试相同。

会试的最大特征是录取,一般为三百名以内,基本上圈定了进士的名额,进士录取只是按会试总额进行排序(分三等)而已。录取者为贡士;

2)复试:对录取的贡士进行复试,不合格者处罚,考试内容为:四五文一、五言八韵诗一,考上者准许进行殿试;

3)殿试:由皇帝主持的考试,考试内容为时务策题四道,考上者按成绩分列进士等级,其中一甲三名进行授官,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三名授翰林院编修(余下的要等朝考)

4)朝考:对录取的进士(一甲以外)进行考试,录取者成为翰林院庶吉士(继续读书),余下的授主事、中书、知县,考试题目为论、疏、诗各一篇。(第二次授予官职)

5)散馆:翰林庶吉士三年肄业后,毕业考试,考试为诗、赋、时文、论四题,按照考试成绩授予一定的官职(第三次授予官职)。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

墨义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帖经

帖经,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策问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经义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自宋朝开始,经义取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

武举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并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

贡举考试

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南宋时,分经义进士与诗赋进士。经义进士,第一场本经大义三道,《论语》、《孟子》大义各一道,第二、第三场,与诗赋进士同。正德...

虽然这几年,在京师呆着,对这些科举考试,林大壮和李小小可是了解的透透彻彻的,但是还是免不了紧张。

读书人在两人心中的地位就是高大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