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4章 猪的传染病 猪丹毒(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Video Cover Image

猪丹毒 Erysipleas suis

一、病原学

1、形态特征

猪丹毒杆菌又称红斑丹毒丝菌,为细长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大小为(0.2~0.4)umx(0.8~2.5)um。

不运动,无芽孢、无荚膜,

组织触片或血涂片成单个、成对或小丛状,心脏瓣膜疣状物中的细菌呈不分枝长丝状或中等长度的链状。

在明胶穿刺培养时,沿穿刺线横向放射状生长,表现为特征性的试管刷状,是区别于李斯特氏菌的一个特征。

不液化明胶。

2、血清型

根据菌体胞壁抗原不同,将猪丹毒杆菌分为25个血清型(la、1b、2-23、N型),我国主要是1a和2型。

1型和2型等于迭氏的A、b型;

A型毒力强,多来自于急性败血型猪丹毒病猪,可作为攻毒菌种;

而b型毒力弱,多来自于关节炎病猪,免疫原性好,可作为制苗的菌种;

灭活苗以b型菌种为主,而弱毒活苗A、b型均可。

3、菌落形态与毒力

固体培养基上形成三种菌落。

S型:菌落小,呈蓝绿色,荧光强,毒力强;

R型:粗糙型,菌落大,呈土黄色,无荧光,毒力弱;

I型:中间型菌落金黄色,荧光弱,毒力介于上述两型之间。

4、抵抗力

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对盐腌、烟熏、干燥、腐败、日光等自然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

4c可以存活159d,露天放置77d的肝脏,深埋1.5m231d的尸体,以及12.5%食盐处理的猪肉,仍有活力,污染的粪和垫草堆肥发酵时,半个月内可杀死。

对消毒剂抵抗力弱,常用消毒药液,如1%-2%氢氧化钠、1%漂白粉、5%石灰乳、2%福尔马林等均能很快杀死。

但对石炭酸的抵抗力较强,在0.5%石炭酸中可存活99天,故可用0.5%石炭酸生理盐水从污染病料中分离病原。

对热抵抗力弱:

50c加热15-20min,或在70c加热5min可杀死,煮沸后很快死亡。

含菌的肉块厚15cm,煮沸2-3h可完全灭菌。

5、药物敏感度:

对青霉素高度敏感,对链霉素中度敏感,对磺胺类、卡那霉素、新霉素有抵抗力。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主要发生于猪,大多发生于3~12月龄的猪,哺乳仔猪和老猪发病较少。

其他动物如牛、羊、犬以及家禽等也可感染。

2、传染源:

病猪、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

约有35~50%的健康猪的扁桃体和淋巴组织中存在此菌,50多种哺乳动物、半数的啮齿类动物及30多种野鸟中分离到该菌。

弱碱性土壤适宜于猪丹毒杆菌的存活,污染的土壤在猪丹毒的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

当不利因素降低猪体抵抗力时,即使没有从外地传人的原因,也可能发生猪丹毒,这就是内源性传染。

3、传播途径:

排出的细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等,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另外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及蚊虫叮咬传播。

4、季节性:

大多发生在气候较暖和的初夏和晚秋(5~9月)季节,但由于我国地幅辽阔,南北方气温差异很大,流行季节不可能一致。

5、发病机理:

经消化道或蚊虫叮咬侵入机体→

败血症全身器官损伤→

皮肤小动脉炎→

自身免疫反应

3、症状

?急性败血型:

流行初期,一头或数头猪,无症状突然死亡;

随后表现为体温升高,高热稽留;

食欲废绝,有的呕吐,先便秘后腹泻;

严重的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加快;

随后可在胸、腹、四肢内侧、耳、颈、背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指压红色暂时消退,治愈后,皮肤坏死、脱落。

病程3~4d,病死率80%左右。

哺乳仔猪或断奶仔猪:表现为神经症状,抽搐、倒地死亡,病程不足1d。

?亚急性疹块型:

以皮肤上出现疹块为特征,在背、胸、颈、腹侧及四肢的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疹块,有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或融合连成一大片,

疹块部稍凸起皮肤表面,初期指压褪色,后期淤血、蓝紫色、指压不褪色。

随着疹块出现,体温下降,病势减轻,数天后疹块逐渐消退,凸起部渐下陷,最后形成干痂,表面脱落而自愈。

良性经过,此型病程约10-12天,死亡率低。

个别病例也有转为急性或慢性的。

?慢性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