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三、传染性脓疱(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Video Cover Image

传染性脓疱(contagious ecthyma)俗称“羊口疮”,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绵羊、山羊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嗜上皮性的人兽共患病。

以在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水疱、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为特征。

羔羊最为敏感,常引起群体发病,尤其是密集的羊群。

本病又称为传染性脓疱性皮炎(contagious pustular dermatitis,cpd)、口疮、传染性脓疱坏死性皮炎、口溃疡、痂皮口、触染性脓疱口炎、传染性唇皮炎等。

1887年Steed首先对此病进行了描述,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养羊的国家和地区都发现存在本病。

【病原】

传染性脓疱病毒(contagious ecthyma virus)又称羊口疮病毒(orf virus),分类上属于痘病毒科(poxviridae)的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

病毒粒子呈砖形,含双股dNA,有囊膜,大小为200~350 nmx125~175 nm。

病毒颗粒具有特征性的表面结构,即管状条索斜形交叉成线团样组织,其排列多很规则,也有排列不规则的。

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毒株交叉免疫试验和其他一些理化试验,证明毒株存在多型性。

传染性脓疱病毒可在多个细胞系如羊胚胎皮肤细胞、羊和牛原代睾丸细胞和肾细胞上培养,一般情况下,幼龄和繁殖快的细胞较老龄细胞对cpdV更为敏感。

羊口疮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干燥痂皮内的病毒于夏季日光下经30~60 d开始丧失其传染性;散落于地面的病毒可以越冬,至来春仍具有感染性。

病料在低温冷冻保存,可保持毒力达数年至数十年之久。

本病毒对乙醚、氯仿、碳酸等敏感;对高温较为敏感,60c经30 min即可被杀死。

常用消毒剂为2%氢氧化钠溶液、10%石灰乳、20%热草木灰溶液。

2%的福尔马林浸泡20 min及紫外线照射10 min均能使病毒灭活。

【流行病学】

本病只危害绵羊和山羊,3~6月龄羔羊发病最多,成年羊也有易感性,但发病较少。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初春或春末夏初、气候炎热、干旱及牧草枯季节较多见。

无性别和品种的差异,并常为群发性。

人、骆驼和猫可感染,也有麝牛、猴子、驯鹿、加拿大盘羊、野山羊、岩羚羊、海豹、犬等自然感染的报道。

人工接种(口腔黏膜)可能使犊、兔、幼犬等发病,而其他动物无论自然或人工感染均不易致病。

病羊和带毒羊是传染源。

自然感染主要因购入病羊或带毒羊而传入健康羊群,或者是通过将健羊置于曾有病羊用过的厩舍或污染的牧场而引起。

感染途径主要是皮肤或黏膜的擦伤。

在未免疫和新引进的易感羊群中,本病在短期内可使大多数羊感染,发病率达20%~60%,在育肥羔羊中可达90%以上。

由于病毒的抵抗力较强,本病在羊群中可连续为害多年。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潜伏期4~8d。

本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三种病型,也见混合型感染病例。

1.唇型

病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疣状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或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

如为良性经过,则经1~2周,痴皮干燥、脱落而康复。

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并互相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脸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具有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

痂垢下伴以肉芽组织增生,痴垢不断增厚,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隆起,影响采食,病羊日趋衰弱而死。

部分病例常伴有坏死杆菌、化脓菌的继发感染,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和坏死致使病情恶化。

有些病例,口腔黏膜也发生水疱、脓疱和糜烂,使病羊采食、咀嚼和吞咽困难。个别病羊可因继发肺炎而死亡。

继发感染的病害可能蔓延至喉、肺以及皱胃。

2.蹄型

病羊多见一肢患病,但也可能同时或相继侵害多数甚至全部蹄端。

通常于蹄叉、体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疱、脓疱,破裂后则成为由脓液覆盖的溃疡。

如继发感染则发生化脓、坏死,常波及基部、蹄骨,甚至肌腱或关节。

病羊跛行,长期卧地,病期缠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