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43章 百宦祠(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在兴安派小宦官去宣召黎叔林的功夫。

朱瞻墡与郑和几人聊起西洋南洋诸国之事。

朱瞻墡谈兴极浓,郑和王景弘等赫然发现,朱瞻墡足不出门,竟是尽知天下事。

且锐意进取之处,手段谋略,利益考量,无不给郑和几人带来极大启发。

朱瞻墡又说了一会分封藩王到海外的利处,话题蓦然一转:

“郑公公,及其他诸位公公,朕有个想法。”

“自皇祖先永乐帝起,我大明一朝,宦官之属为朝廷建功立业、恪职尽忠者数不胜数。”

“如郑公公王公公,数下西洋,扬大明声威于域外。”

“如侯公公亦失哈公公,招抚边陲,为大明拓疆万里立下汗马功劳。”

“如王彦,在靖难之役中战功赫赫,至今仍镇守辽东,保一方平靖。”

“如安南出身的阮安阮浪阮白,工程水利无不精通,我们所立之处的皇宫大殿,正是出自其手。”

“如各地兵镇镇守太监,兢兢业业,为国戍边。”

郑和等几位太监差点热泪盈眶。

自己等人辛辛苦苦奔波于外,视生死危难如等闲,不就是为了帝王的这句认可吗?

朱瞻墡扫了他们一眼,继续说下去:

“历史上做出卓绝贡献的宦官,又何止我大明一朝。”

“后汉蔡伦,人品不论,其革新造纸之术,制出蔡侯纸,中原历朝历代读书人,都要蒙受其恩惠。”

“唐代高力士,不止有平乱拥立之功,侍奉唐明皇忠心耿耿,虽遭诬陷流放,闻明皇崩逝呕血而亡,陪葬泰陵。”

不等在场的各位太监表一番忠心,朱瞻墡话语一转,有了冷意:

“然而,历朝历代,宦官为祸者亦极烈。”

“秦有赵高矫诏葬送社稷,汉有十常侍拨弄权势致天下大乱,北魏有宗爱连杀二帝,至有唐一朝,宦官于朝廷弄权,致怨声载道,叛乱四起。”

“就算我大明一朝,也有马琪其人,在安南贪得无厌,肆意搜刮,引致安南大乱,兵祸连结。”

“由此,士大夫乃至天下读书人,对宦官之属常有偏见,肆意攻讦。”

这下大转弯,把御书房中的几位大太监听得额头微微渗出冷汗。

心中惴惴,不知圣上此言何意?

莫非是敲打自己几人过于擅权,行为有失吗?

在他们战战兢兢之中,朱瞻墡的话语转入主题:

“依朕之见,宦官之属与文臣武将又有何异?均是为朝廷社稷出力之人,各有贤与不肖,各有奸忠之属。”

“因此,朕打算对宦官之属做出变革。”

“分宦官为内宦外宦,互不统属。”

“如在座郑公公等人,以及各兵镇镇守太监,常年为朝廷奔波在外,每隔或一两年、或三五年回京述职一趟,此为外宦。”

“如朕之随侍兴安海寿,太后身边的金英,皇后及各妃殿中服侍宦官等,常居于皇宫大内,服侍帝后,此为内宦。”

“有学识精深、术有专长之宦官,归为外宦,在外为帝王之耳目,为朝廷效力。”

“内宦之者,专务忠耿服侍帝后,严禁干涉朝政,拨弄是非,违逆者杀无赦。”

“这也是曾祖洪武帝在皇宫中立下铁牌警示宦官的初衷!”

郑和几人和兴安海寿面面相觑。

不知如此革新,对他们是福是祸。

外宦之属,权力似乎得到提升,然后与帝王却又生疏了几分。

宦官的权力本就来自于帝王赋予,与帝王关系生疏,却是动摇到他们手中权力的正当性。

而内宦之属,戴在他们头上的紧箍咒似乎收紧了许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