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72章 王守仁(六)(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Video Cover Image

【荒废已久的驿站居然来了人,可是把周围的彝族邻居惊扰了,刚开始是小孩子好奇,接着便有人来交涉,王守仁和他们打交道很是随和,没有半点官架子,还在人家的帮忙下找到可以暂时遮风避雨的山洞。

至于为什么不去彝族住?

少数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习俗和忌讳,所以会有入乡随俗的说法,你冒冒失失去人家族里居住,要是不小心犯了忌讳,别人哪怕是大度心里也得膈应,还不如找个山洞住。

前提是你能吃苦啊,要是那种水土不服、身子骨弱的,还是别想那么多,厚着脸皮和老乡打好关系吧。

不过,若是身子骨弱,还能熬到这荒蛮之地,也是厉害。】

一群连科考都要半条命的文人:好好说就是,不讽刺我们是不舒服是吧?

不过看到驿站的荒凉,他们一个个皱着眉,又不是谁都有背景和才学,能够直接在京师留任或是去到富裕繁华的地方做官。

王守仁不说是他们的明天,许多政策不能照搬,但很多事情都可以仿照,改改适应当地。

他们也差不多摸着规律,基本上被天幕说有大前途的人,基本上都是从低谷站起来。

这位王守仁应该没有比现在更低谷的时候了吧?

都发配到这里来了,再惨,只能想到送到关外修城墙了。

【住的地方算是暂时解决了,但王守仁看了看身边三个大小伙子,觉得解决吃饭问题迫在眉睫。

瞧了瞧远处彝家寨子的庄稼,想到自汉代曹操起就开始的屯田制度,半农半兵,战守结合,想必本朝太祖建立卫所制度也是如此想法吧。

很简单,王守仁已经决定自己种地,自满自足了。

也得是他不讲究这些,要是来个自命清高的觉得种地是小人的事情,怕是得饿死在这里。】

董仲舒立马明白天幕说的是什么,想到孔圣人的话奉为圣旨法典曲解,难怪观感不佳。

种地的事情怎么能叫小人的活儿呢?

其他人也觉得,种地种得好,若是能种出个亩产三四百斤的粮食来,百姓都得立生祠。

曹操听见自己的屯田政策落得一个好口碑,立马又得意起来。

【更倒霉的是,粮食的问题还没解决,毕竟种下去又不是一晚上就能长出来的,四个人还得面积疟疾。

是的,哪怕是到了明朝,疟疾还是没有被解决。

还别说,王守仁前些年练武真的练出名堂来,仆人是青壮年都倒下来两个,他倒是还好好的不被影响,就是得照顾仆人。

好不容易想起来个薏米仁治疗疟疾的偏方,一晚上过去,好家伙,第三个仆人也跟着病倒了。

还是得夸一句咱们阳明先生体格好啊,体弱的还真来这地干不了活。】

“荒唐,居然照顾仆人!”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既然已经得了疟疾,自是该将人远离,还亲身照顾?愚不可及。”

林书:所以说你们做不了圣贤嘛,是半点感情都没有。

年轻的举子倒是被天幕说得心动,自己是不是该去武学转一转啊?

往日自然得指责实在是粗鲁不堪,但当官这事,没个好体格还真活不下去啊。

就不说被丢到恶劣环境地方做官,就是当朝,身体不行怎么跟得上干活的速度啊?

一个个都是做好了为头顶的‘资本家’奉献终身的准备,生怕没法打工耽误了‘老板’扬名千古成为明君啊。

虽然有点把自己看得高了点,但当皇帝的表示就喜欢这种时刻准备着干活的年轻人啊。

初入职场就是热血啊,像是朝廷里的老油条,除了本身就是工作狂的,脑子一个个转得比谁都快,嗅到危险溜得比谁都快。

【在龙场,没有了王进士,只有一个会看书、会刨土、会插秧、会做饭、会吃喝、会睡觉、会呼吸的王阳明。

王阳明的时间变成两点一线,去龙岗山此后几亩庄稼,小孤山的山洞里照顾三个生病的仆人。

三十七岁的王阳明生活似乎一下子与世隔绝,忙乱中反而有时间去思考他从年少时便一直都在寻找的答案——做圣贤。

尤其是等到三个仆人病愈后,王阳明在之后的大半年时间,一边教当地彝人开化,一边寻求着自己的圣人之道,静心问道。】

要来了。

这是所有人心里的预感。

等了那么久,他们关注的重点终于要来了。

之前听得久了,都快忘记一开始对王阳明的定位,实在是他遭遇可谓是倒霉,但却看不到任何圣人的影子。

【王阳明开始每天晚上陷入了自我追问的状态,自问自答,得亏人家能回答的出来,不然像是我们这种问了恐怕就是睡眠加速器。

问:“什么是尽心知性呢?”

答:“所谓尽心,就是没有意念和念头的心境,,正如前人所说我心即宇宙;所谓“知性”,尽心时的心量就是这个性。”

讲得挺玄妙的,不得不说,人家悟道思考的就是不一样,还找到了切入点层层深入。】

各朝文人学子只剩下奋笔疾书。

这可是圣人悟道啊,虽然听着是有点玄乎。

不过这才符合圣人的格调嘛,听不懂的就是好东西。

【接着问:“什么是诚的境界呢?什么是贞的境界呢?”

答:“其实不过是一个东西的不同叫法,就像是我的名字,本名王守仁,表字伯安,号阳明子。难道因为称呼改变就不是我了吗?”

还别说,这个解释倒是挺好理解的。

同样的道理换在前面询问的‘尽心’上,佛家叫“不思议”,道家叫“虚静”,儒家叫“诚”、叫“贞”,俗家叫“开心”,《易经》中叫作“易”。

百家对它的理解都有自己的基础,二程夫子称呼它为什么呢?

是理。

所以,理不过是不同人的理解和叫法而已,即,我心即我理,心即理。】

听着很是简单,可跳脱自家的身份,却是很简单。

许多人都停下来手里的笔,喃喃的念道:“我心即我理?”

“我心即我理?”

“是啊,说到底不过是同一个东西而已,百家同源,到最后殊途同归。”

一些人若有所思,嘴里更是神神叨叨的念着,眼睛充大,瞧着有些恐怖。

哪怕是一些大儒也无法反驳王阳明曲解儒家理念,因为他说的再透彻不过。

他们终其一生都在研究儒家理念,可跳脱儒家的身份,原来他们和其他百家也没有什么彻底的区别。

到最后,百家理念不过是有人心而变,可它总归就是它,不会因为各家给它灌输一大套的名称、繁琐的前缀、华丽的外衣就改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