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在改了【166】(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Video Cover Image

从宏观角度来看,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类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人才市场也随之发生许多潜移默化的转变,需要更多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记者采编新闻需要能够全面应对各项工作和各类情况,同时还需要对各种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方式有全面了解。因此,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必须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传播就业需求下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形势严峻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进而促使高校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水平达到更高水准。

从微观角度来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院校虽然发现了传媒市场需求的变化,但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应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没有迎合新媒体时代要求。近年来,市场需求旺盛的岗位只是与互联网、新媒体有关,这些岗位专业门槛较低,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都能胜任。然而培养单位并没有根据现实情况有效整合资源优势,导致师资队伍老龄化严重、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以至于毕业生就业时发现自身缺乏竞争优势,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市场“人才过剩”的局面。

第二,传统媒体正在经历产业调整转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产业持续升级,传统媒体行业岗位需求大量减少,且这些就业岗位普遍采用灵活的聘用机制,薪资待遇比较低,岗位人员流动性很大。由于前期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就业指导,学生不了解行业大环境,经过一两年的从业,对工作流动性强的不良生态已经习以为常,最终丧失了长期从事传媒行业的心态,不得不转行,从事其他工作。

第三,高校对“泛媒体就业”认识不足。资深媒体人罗振宇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把所有传统媒体承载信息的那些样式拿到一个全新的基础上,击破了时间和空间阻碍。这个观点就是泛媒体就业的另一种解读。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经营江河日下,裁员和降薪频发,导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不再对传统媒体岗位抱有期待。在“传媒类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问卷中,认同“掌握的专业理论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占比高达26.67%。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寻求各类新闻媒体以外的党政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内刊、新闻宣传、新媒体编辑岗位的“泛媒体就业”的需求连年攀升。

目前,国内外新闻教育界已经认可的“泛媒体就业”成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当前就业的重要趋势。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传播学副教授拉勒米·泰勒谈到,新闻教育者不仅要培养内容生产者,也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媒介消费者。华中科技大学张昆教授指出,新闻传播教育与学科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的社会形态和传播环境下,怎样的知识与能力规格才能适应传媒人才需求,成为高校新闻院系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着名自媒体“咪蒙”创始人马凌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马凌硕士毕业后就职于南方都市报,从业十余年,最终做到首席编辑的职位,但在2015年,她辞职后创办“咪蒙”,短短两年时间,收获全网1300多万粉丝,“咪蒙”和旗下公众号每篇阅读量都能达到“10万+”“100万+”,堪称互联网“顶流”。马凌的转型创业成功,与其在传统媒体多年做内容的经验积累和人际关系资源的积累有关。由此可见,在泛媒体就业的趋势下,市场需要的主体不是专业人才,而是复合型人才。

(二)高校就业指导缺乏有效帮扶措施,且专业性有待提高

在近年的学科评估、高校就业工作推进情况检验、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中,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仅仅是为了提高就业率,在学科评估中获得良好的评价,并没有真正帮助到学生。2020年,《关于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部分地方和单位落实稳就业保民生政策要求不到位典型问题的通报》显示,各地在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过程中出现了设置不合理限制条件,故意抬高就业门槛的问题,导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无法落实到位。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就业指导有效性不强。虽然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主要由兼职教师担任,缺乏系统专业的教学,而且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根据当前的就业市场情况进行更新,没有从深层次思考就业指导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结合实际,不能起到指导学生就业的作用。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以公共课为主,人数一般在100人以上,并未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专业能力、知识水平、职业规划都不尽相同,无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导致学生缺乏个性化发展。

第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失业救助政策、创业扶植政策等宣传工作时不够扎实、流于形式。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部门,但就业指导部门仅仅是将工作重点放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上,对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不足,缺乏对低年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即便有指导,内容也比较狭隘,忽视了对学生就业观念和思维的培养。

第三,就业工作仅仅依靠就业指导中心推动,未在全校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分段分区域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导致就业经费、就业服务等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造成资源浪费,无法让毕业生真正享受到一些应有的政策优惠待遇。

(三)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质量不高

目前,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还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矛盾。总体来看,就业岗位虽然数量不少,但市场供求匹配度却不高。大部分地区和企业都发生了技工短缺、熟练工短缺、新型人才短缺的现象。高校侧重于教授学生理论知识,针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非常少,因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中学术型人才偏多,技能性人才只占一小部分,作为文科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尤其如此。而当今社会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较少,需要的人才主要是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第二,劳动者期望和用人单位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虽然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良好,但由于传统媒体的衰落,泛媒体就业成为主流,学生从事的大部分是传媒相关工作,并不是专业对口工作。因此,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看到实际就业情况与就业预期的差距,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很多学生表示在刚入学的时候都怀揣着新闻理想,想要成为新闻行业从业者,但在毕业找工作时却因为现实情况的落差很难寻觅到心仪的工作单位。不但如此,即使找到工作,大部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在薪资不高的小型传媒公司或mcN公司上班,现实情况和新闻理想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大多会认为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较小,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辞职换下一家,行业流动性很大,这进一步增加了就业环境的不稳定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