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二十章 南无羌佛十六岁说法(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第二十章h.h.第三世多杰羌佛十六岁时说法:《僧俗辩语经》

(一)论文正误

一提起我的论文,有些人就会产生许多说法。有说是天书,需要破析,有说是谈禅理,处处潜伏禅机,还有的说是儒道庄老哲学,不见现代科学。这些说法都是笑话,论文就是论文,哪里是什么天书?我的论文主要是集多元化哲学科学为一体,内容颇为深广,为了言简意捷,灵活透关地表达意思,就只有采取半白文言的表达形式和手法。至于认为论文为禅机佛语,儒道庄老之后继,那是人们错误领悟了文中的一些词语典故的原因。实际上,佛教虽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却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人们日常生活,包括文人遣词造句、百姓日常用语,影响是颇为深广的。例如:无事不登三宝殿、孽障、叫唤、功法、巧用、安乐、百味、打包、奴婢、宏愿、有无、先辈、自觉、觉悟、决定、吉祥、解脱、读诵、欢喜等等,不计其数。仅以“名”组成的词,如名望、名义、名利等就不下五百个,以“一”字组成的词,包括一身、一日、一层、一面、一刹那、一枝花等就不下一千个。我可以说,凡是写文章的人,随时都要用上以上的佛家词语,何况以上词语为佛家词语万分不及其一。人们对平常用佛语佛词已习惯成自然,以为是祖宗传授,不知道都来源于佛家用语和佛家籍典。至于对那些不常用的佛语词而又为汉文化所早已吸收施用的,有人就统统认为是在讲佛法和儒道之论述。如果按照这种平见的观点去看问题,那么,不是哪一本书都在谈佛教和儒道吗?这是一种严重的偏见和错误,主要是知识平庸所造成的。凡是做学问的人都知道:“要得才横夺天工,必将诸识寻根穷。”因这缘故,我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历来对各个领域的知识我都喜欢学习,并竭尽全力去探讨,去问一问为什么,包括现代哲学思想知识,儒释道当然也不例外。

要说谈佛家禅理的论文,我曾作了几篇,也可以向大家介绍其中一篇《僧俗辩语》。这篇文章的起因当归我的一位好友辛寂老法师。辛寂大和尚八岁出家,二十二岁破初参时,做宝光禅堂纲领主持,禅定颇深,曾在寺内打饿七禅定,圆满殊胜。至今,寺内比丘一提辛寂大师,都异口同声赞扬:“和尚打禅七、七日七夜不食不动,泰然如常。”辛寂大师一生主修华严宗,对天台止观和显密均具深研功底,犹为明见般若实相,故而德高望重,后任宝光寺方丈,如今已供奉于祖师堂。一天,大和尚和我在宝光寺晤面,对我说:“我见了你几篇论文,其理法甚妙。可否另作论及空性之道新篇而为教益?”我答:“可以。”于是三日之后造《僧俗辩语》一文交与求教,但和尚阅后不以为然,置之一旁。时至六年后初冬的一个黄昏,在宝光寺大雄宝殿左侧,辛寂法师突然遇见我,说:“我现在实在颇为惭愧,特地向你忏悔。”我闻听此言一时惊惶不知所措,只好怔怔地盯住他。辛寂法师又真诚地说:“世尊在世之日,有大居士维摩助佛教化弟子,我虽不才可以效法,今天特地请你助我教化比丘之力。想我佛门世尊是何等威德,大雄宝殿乃千年庄严圣境气象,人人敬仰,现今轮到我来管理寺庙,没承想做功课时竟然发生闹殿事件,这真是千年没有的业力。这不怪其他,只说明我辛寂无德无能,没有管理好寺庙,也没有给众比丘带好头,这实在无堪主持,教人惭愧且无地自容。今晨我于惶急之中,重新寻出《僧俗辩语》细研,我明白了以前的愚痴。几年前,我初识此文,认为你连经书中的‘如是我闻’也没有搞清楚,而写成了‘如是我明’,加之我悟性不彻,因此不予重视。今日一急之下重读,方顿悟妙理,如是我明原是你自己明白之意,俗见空居士代表俗谛,僧谛和尚以表真谛,真俗之谛都定在心中,所以般若照见万法惟心,三点鱼钩洞为打字谜而造的词语──画上一个鱼钩形,再加三点,不正好成为一心字吗?所谓菩提台者是立于真谛角度对‘六大缘起’、‘万法惟心’于俗谛的照观。此文真是字字珠玑,深藏莫测之妙论,尤其是内中禅理、般若正见,现为大殿事故,成熟我开悟之缘起,始得识真谛,实为羞地而惭。”听了这番肺腑之言,以及明了他那无私无染的法性圣境,把我照耀得何等胜喜,使我不禁向他行了合掌礼。可惜,不久这位大德归西圆寂。记得他圆寂前三天我去拜望他,他从病床上支起躯体,说:“我要谢谢大师的《僧俗辩语》。还有你在寺院内做的事,以及对我的帮助,众生会感谢你的。这些有相布施的言语本不该说,怎奈大后天(二月十九日)观音生辰,我已决意离开此地了,所以不得不烦絮数语。”当时闻听这番言语,我还以为他要到外地去游方,于是问:“师傅几时归来呢?”他慨然而笑:“我会回

(本章未完,请翻页)

来的啊!”但我见他身负重病,认为他是不可能外出的,便没有放在心里。谁知三日一到,听说宝光寺大开斋宴,一打听才知辛寂法师圆寂。他早本于观音生辰那天焚香沐浴,披衣搭具,盘腿坐化归西。七日后,又听法师弟子护义师言及法师火化的殊胜情况,并拾得十多颗三色舍利。

以上是涉及《僧俗辩语》一文产生的有关究里,为了正误其它论文并非谈禅机佛理,儒老庄学之论,还于它文论及宇宙人生及现代科学哲学思想之本来面目,仅以此篇《僧俗辩语》为例外,故写了上述文字以补记。

(二)僧俗辩语

如是我明,僧谛和尚居三点鱼钩洞,坐菩提台上与众证法。一日,从本原心基来一女居士,求其印证圆觉。居士名俗见空,对僧合掌问曰:“吾闻和尚证得如来大定,有长生不老之术,求和尚慈悲开示。”

僧曰:“吾所能告汝者,乃如来大乐了生脱死之法,非长生不老之术也。汝从何来,前者曾习何法?”

俗曰:“从本原心基而来,曾学三十七家外道,亦曾学佛参禅,已得无上定力,特求和尚印证,是否如来大定?”

僧曰:“汝之大定是何觉受?”

俗曰:“吾初入定时,弹指已是一夜,开眼后方知一夜已过,当时境界,心中并无半点妄念,亦无任何知觉。”

僧曰:“无知无觉,岂不如木石一般?如来大定乃大乐无边之法,汝有何乐?此境乃昏沉之母入轮回之根,非如来大定也。”

俗曰:“其后吾明心见性,始知此定落在昏沉之中,后入之定方为正定。吾住于智慧之中,了知如来大定,亦不过如此。”

僧曰:“何为明心见性?”

俗曰:“性者本性也,明者明白也,本性即是如来之法身,此法身乃不生不灭之体。明心见性,就是前念已去,后念未生,不住其间,明悟此一刹那之感,此感便是如来体性,知觉如来体性,便是明心见性也。”

僧点一点头又曰:“汝之大定是何觉受?”

俗曰:“吾之大定,不住色相,亦不住于声香味触法,而长定于如来体性之中。其觉受相,无昏沉,无妄念,有禅乐之感。定中所显一切诸色相,由它自来,由它自去,不被它牵引,长住如来体性之中,出定入定分明,提得起放得下,有时还发出无量神通,但吾也不住于神通之中,由它自显自灭,不作圣境观,只照住于明而无念之体性上。和尚之定,可能也是如此。”

僧曰:“不也。吾之大定与汝不同,但汝之定也是正定,此定乃诸有众生成佛之道而必经之路,但非如来大定耳。此定名为‘明空知觉定’,是禅家初参后之定境,由此定而养,可得如来大定,如来大定而养方证无上菩提。汝之定有乐明无念之感觉,此感觉即是我见,而如来之定并无我见。”

俗曰:“无我觉受岂不又成了木石一般,法师所言如来大定乃极乐无边之定,木石无知有何乐可取?无所闻知,岂不又是昏沉之母,入轮回之根了?如来大法若是如此,有何可贵,莫如凡夫所求荣华富贵,每日妻恩子爱,吃喝玩乐,逍遥一辈子还快活些。”

僧两目悲泪长流,对天叹曰:“吾师如来为一大事因缘而示现于世,吾亦为渡众生而修行,然众生累生累劫造下无边业障,障其如来正道,吾实悲心难忍。彼等不入昏沉,便入我见,若不入昏沉我见又落入边见之中,好不容易破了初参,又造成口业,自以为此即是如来大定,狂禅性发不好好用功,以此为究竟,障其解脱之路,以致狂魔入体,将来其魔去后,弟子与师皆陷亡难,实为可怜。”和尚道完复对俗曰:“汝见差矣。汝于此知觉定中久而久之破了重关,便知此定并非如木石一般,胜过知觉千百万亿倍,无边自由,知觉定有出有入,有乐明无念之感受。如来定则并无出入,不定也定,定也非定,是名为定,实无所定,无一时不在定中,行住坐卧作诸事理皆在定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