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603章 紫薇阵法(1 / 1)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衲衣亦称“衲头“。大襟,长及小腿。多层粗布缝制,显得笨拙厚重。过去云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时穿用,以御风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数道士还保存着过去代代相传的衲衣。

现代道教的“道袍“作为宗教服饰,虽与世俗社会的传统服饰道袍同源,但由于部分结构有所区别如三清领、内摆结构等,因此两者不能等同。

随着流行变化,道袍的衣身长短、袖子宽窄经常变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经发展到有些夸张的地步,衣短才过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随着流行变化,道袍的衣身长短、袖子宽窄经常变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经发展到有些夸张的地步,衣短才过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羽衣,无袖披用,展如鸟翼,取神仙飞升之意。南朝宋代陆修静定道服有披、褐两种。披即披风类衣物,如讲法师披于肩背的霞帔,褐即今所说的道袍。

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氅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鹤氅。其制法早见于汉武帝时方士栾大穿着的,以上服装,均取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又取直领,以示潇散。

据《楼观本纪》载,道士之称起于周穆王时。周穆王好尚黄老,以杜仲为师,追抑遗迹,崇构灵坛,召集四方幽人逸士,以绍玄业,“朝野以其弘修道事,故以道士为号焉”。但是,早期道教的《太平经》并无道士之称,《老子想尔注》中有“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初期流行的道士和道人,其义同于方士。

魏晋时期,道士、道人取代了方士以称呼道教徒、佛教徒。南北枣侍朝时期起,道士之称专用于道教中人,道人之称则专用于佛教中人。但也有道士自称为道人的,如“琼山道人”等。

后即以道士指称道教神职教徒。唐《道典论》有“道士”条,引用《太上太真科经》称:“凡开辟凳陆吵之初,圣真仙人,皆宣道炁,立法相传,同宗太上,俱称学士,以道为事,故曰道士。道事有功,故号道士。道士者,以道为事。”据此,道士必须信奉道教教义,延续至今。

最常见的就是黑色或者白色的道袍了,这也体现了道家见素抱朴、清心寡欲的思想。那些花花绿绿十分艳丽的道袍被称为是“法衣”,就是高功法师在斋醮科仪上所穿的道悉唤袍。法衣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紫色法衣是大师讲经所着,亦可为天师老臣,高阶法师;红色法衣是上等法师所着,上表祈福所用;青色法衣是中等法师所着,拜斗,祝寿常用;绿色法衣是下等法师所着,散人仙客亦着;黑色法衣是斗部着;白色法衣是冥司着。

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徐无鬼》文曰: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李膺《蜀记》称张陵入鹤鸣山,自称天师。北魏有寇天师,刘宋有陆天师,唐有杜天师,宋有萨天师等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