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春秋五霸(一)(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Video Cover Image

在公元前7世纪,随着春秋时期的到来,封建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升级。

战败的国家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向胜利者乞求和平,成为胜利者的附庸国,接受所谓的“城下之盟”;二是被吞并消失,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强大的封建国家,不断吞并弱小的国家,日益扩张。

小国的数量因为不断被吞并而减少,剩下的小国也因为不断被侵蚀而变得更加微不足道。国内也不安定,国王们不断被敌国或者本国政变所推翻或者杀害。

仿佛一下子,以周王室为首的整个国际社会,就变了,就成了无政府状态。可,就在如此变化的同时,这个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一下子就被一个霸权秩序取代了。

一个超级强大的封建国家,突然就像强盛时期的周王室一般,不停地行使着中央职权。他们一方面保护弱小国家不受其他强大国家的侵略,一方面保护封建国家国王的传统利益不受国内新兴力量的冒犯。这种霸权秩序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最大特征。

一、霸主的出现乃时势所逼。封国数量在周王朝时期达到了170余个,但具体数量无从得知。

这种现象,本来只有在周王室下令撤销、派兵严惩、自然衰亡时,才会发生。然而,随着周王室实力的削弱,强大的封国,只要有吞并弱国的野心,这种现象就会出现。

例如,齐国吞并了谭国、郕国、鄣国、阳国、纪国、遂国和宿国;晋国吞并了霍国、魏国、耿国、虢国、樊国和虞国;狄部落吞并了卫国、温国和邢国;秦国吞并了西虢国、梁国、芮国、滑国、鄀国和蜀国;楚王国吞并了息国、弦国、黄国、夔国、江国、六国、庸国、巴国、申国、吕国、宗国、蓼国、舒国、舒蓼国和邓国;邾国吞并了须句国。

如此一来,仿佛那些弱小的封国,就变得更加不重要了。有些甚至只在史料上出现过一次或数次,后来就消失了。

在西周时期,封国最初只有一个城市或村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互相兼并,疆域不断扩大,城市和村落也逐渐增多,各封国才建立了都城,逐步成为独立的王国。

封国之间的互相并吞和国内反抗引起的紧张局势,导致春秋时期前期发生了四十多起逐君杀君的事件。

在这种残酷形势的威胁下,封国统治者感到恐慌,那就非常正常,一点儿也不奇怪了。毕竟,他们面临的是强大邻国那随时侵略、并吞的威胁,和国内反抗力量那随时赶走、杀害的威胁。以周天子为首的周王室,根本就没有任何作用,它是势力不能维持旧秩序,礼教不能发挥约束大诸侯。真是力量决定一切。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绝大多数封国统治者的需求一下子就产生了,他们就像武侠剧中那些渴望大侠救助的普通老百姓一样,只要一个封国超级强大、德高望众、坚持正义、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就愿意拥护或支持它建立颇似王权的霸权,成为颇似天子的霸主,以达到“保护自己不被侵略或并吞,保护自己不被逐赶或杀害”等目的。于是乎,这种需求与超级诸侯的野心一配合,那种颇似“天子”的霸主角色,便登上历史舞台,上代中央,下治地方了。

只不过,那些家伙的野心,还没有达到“统一天下,建立王朝”等境界而已。可是,就算没有达到如此境界,只想“建立霸权,成为一个霸主,让天下所有封国都望其项背”也不错。毕竟,这霸主代替天子、诸侯国代替周王室以后,也能像周天子那样接见天下诸侯、接受天下诸侯的进贡、审理诸侯国之间的纠纷争执、依“法”保护弱者不被侵略(吞并)惩罚大诸侯侵略(吞并)。

唯一遗憾的,就是:这种霸权,依靠的是武力而不是法理,它永远都不能成为世袭的遗产。只要其武力一衰弱,它就会马上转移,一下子就附到强者身上。

二、春秋五霸。春秋时代,出现了五个霸主,被称为“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

虽然有人对其中几个霸主的身份存有争议,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的霸主地位无可置疑,秦穆公的争议也不大。而宋襄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则存在争议。

毕竟,吴国只有阖闾、夫差父子两代实力强大,即使他们有会盟中原的野心,并真正实施,但将吴国称为霸主,恐怕也是非常勉强。

每个霸权都曾经煊赫一时,但没有一个霸权能够统治整个中国,就像19世纪和20世纪没有一个霸权能够统治整个世界一样,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周围建立势力。

齐国霸权在东方,晋国霸权在北方,秦国霸权在西方,楚王国和吴王国霸权在南方。

当齐国称霸时,秦国不受影响。楚王国称霸时,齐国也不受影响。齐秦两国是短期霸权,霸主身死,霸权即消失。吴王国也只有父子两代,兴衰迅速。只有晋楚二国是长期霸权,斗争激烈,持续了100多年。

霸权的决定因素是武力,武力的体现是战争。一场大战下来,晋国胜利则晋国成为霸主。又一场大战下来,楚王国胜利则楚王国成为霸主。因此,春秋时代也是国际争霸的时代。

五霸之首的齐国,其国君姜小白可谓传奇人物。他的前任国君齐襄公姜诸儿却是一个顽固又自私的人。

文姜嫁给了鲁国国君鲁桓公姬允,一天,鲁桓公夫妇到齐国访问。

鲁桓公发现了这个丑闻,大怒之下,立即辞行回国。

齐襄公和文姜兄妹当然知道回国后会发生什么事,于是命令大力士彭生在扶鲁桓公上车时将他扼死。

鲁国虽然知道内情,但因军事力量太弱,无可奈何,只好单单指控彭生,要求惩凶。

齐襄公为了推卸责任,也为了灭口,就把彭生杀掉。

彭生死后,齐国一下子就陷入了混乱。齐襄公的弟弟姜纠和姜小白分别投奔了鲁国和莒国。

彭生死后第八年(前686年),齐襄公在打猎时,发现一头野猪,却连射三箭都没有射中。这头野猪,竟然是已死的彭生,魂不附体,齐襄公一头从马上摔下来。

叛军趁机发动了兵变,齐襄公被杀害,立齐襄公的堂弟姜无知当国君。哪知,姜无知当上国君不久,又在政变中被杀。

姜纠和姜小白得到消息后,分别由他们所居留的封国,派遣军队,护送他们回国争夺国君之位。这是一个长距离赛跑,谁先到首府临淄,谁就能成为一国之主。

姜纠的臣子管仲深恐姜小白先到,他单人独马先行追赶,途中一听说莒国军队护送着姜小白已经过去了,就快马加鞭,赶上姜小白。赶上姜小白以后,他先假装恭顺,上前拜见姜小白,然后猛地向姜小白射出一箭。姜小白大叫一声,从车上栽下来。管仲大喜过望,上马逃走。

然而姜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正射中他腰皮带上的铜钩。

管仲是有名的神射手,姜小白恐怕他再来一箭,所以立刻故意栽倒,这是他超人的机智。

结果,等姜小白到了临淄,坐上宝座,姜纠才赶到,已来不及了。

鲁国军队发动攻击,被击败,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向姜小白要求和解。姜小白的条件是:杀掉姜纠,缚送管仲——因为那一箭,要对管仲作最严厉的惩处。

鲁国答应了,姜纠身死,管仲被装进戒备森严的囚车,送到了齐国首都临淄。

只不过,万万没想到的是:管仲真到了临淄后,姜小白却听了鲍叔牙的建议或推荐:不仅原谅了管仲,而且还任管仲做了齐相。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一切都是由于管仲的朋友鲍叔牙,做了姜小白的智囊,以至于姜小白一请鲍叔牙当宰相,鲍叔牙竭力推荐管仲。

接着,姜小白把囚车中的管仲一放,再接到宫中一谈,竟发现鲍叔牙所言非虚,管仲确实有才。并且,他这个“才”,还不是一般的才,而是那种百年难遇的大才。真是不谈则罢,一谈竟是促膝长淡,三天三夜,相见恨晚。于是乎,身为国君的姜小白,命令一下,管仲就在齐国内外无不震惊的情况下,当上了齐相。

鲁国听到这个消息后,居然还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接着,没过多久,姜小白就在管仲的辅助下,把齐国变得越来越强。当齐国强到“超众”时,它便开始了争霸活动。

在争霸的过程中,姜小白自然是躯壳,管仲自然是灵魂。不过,不用质疑的是:他们二人,更为伟大的,还是齐桓公姜小白,毕竟这一切,都是他听信建议、信任管仲等结果。

1、齐桓公的霸权。姜小白是个了不起的霸主,他在40年的统治中,召开了26次国际和平会议,出动了28次军队,一直保持着春秋时代初期的兵农合一的朴实气息和贵族骑士风度。

这些特质在以后的霸主中已经不再出现了。虽然姜小白的兵力并不是压倒性的,但他曾两次进攻鲁国,两次都被击败。但他最终让鲁国认识到,跟一个强大的邻国为敌,即便胜利也是一种不幸。因此,鲁国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姜小白的政治口号是“尊王攘夷”,即尊奉周王室和排斥蛮族。他将冷落在洛邑一隅的国王重新找出来,放到尊贵的神坛上。每次会盟和军事行动,都宣称是奉周王之命,并由国王的特使坐在首席,以证明确实如此。这种做法对任何人都没有害处,却可以减少嫉妒,减少各封国的自卑。统治阶层因他们的既得利益又回到从前的那种被尊重的好日子,所以很乐意接受这种假国王真霸主的领导。

至于排斥蛮族,在当时最严重的是戎狄部落的侵略。周王室没落之后,戎狄部落的压力全部落到相邻的封国身上,单独一个封国的力量,很难抵抗。这种必须集结更大力量才能救亡的艰苦责任,现在由霸主承担,姜小白遂成为中华文明的保护人。

“尊王”是容易的,只要在仪式上做出热衷就够了,姜小白做的最好也最热闹。而“攘夷”呢?却大不相同,它却艰巨异常。不过,就算如此,姜小白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

首先,公元前664年,北方山戎部落进攻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援。姜小白亲自率军前往,成功击败了山戎部落,使燕国在未来的100多年里再也没有遭受外患的困扰。胜利后,姜小白即刻撤退,燕国国君送客时,不知不觉送到了齐国国境,姜小白依据“国君不出境”的古老规则,立即把那块土地割让给了燕国。

其次,公元前660年,狄部落进攻卫国(河南淇县),卫国国君卫赤是一位爱护动物协会的会员,但并不是一位优秀的国君。他最爱养鹤,每只鹤都有一个官位,享受丰厚的俸禄,而人民却穷苦潦倒。当狄部落发动攻击时,卫赤征集人民入伍,人民却喊着:“让鹤去打仗吧!”狄部落攻陷卫国后,竟把卫赤煮了吃掉。卫国溃败得太快,霸主没有来得及救援,但姜小白仍为它的残民,在东方四十公里的漕邑(河南滑县)地方,另筑一个新都。

第三,公元前659年,狄部落大获全胜后,再次进攻邢国(河北邢台),邢国再次陷落。齐国也为它在夷仪(山东聊城)地方,另筑新城,收集残民。

最后,公元前656年,齐国和其加盟国联军远征汉水,向不断向北推进的楚王国展示了其实力。

楚王国的使节屈完质问联军司令部:“齐国在北海,楚国在南海,风马牛不相干。你们找上门来,有什么贵干?”姜小白回答道:“楚国既然自称是中国的封国之一,为什么不肯进贡?国王姬暇(周宣王)南征时,死因不明,请你们答复!”

屈完回答说,进贡这件事很抱歉,一车茅草算不了什么,回去马上就拉一车来。至于那位伟大的国王周宣王之死,他们不知道原因,齐国一定要调查原因的话,屈完建议直接去问汉水。姜小白显然不想,也不敢真跟楚王国作战,所以只提出两项属于闹扯的、不关痛痒的问题。然后他立刻表示对屈完的回答十分满意,凯旋而归。这是有名的“召陵之会”(召陵,河南郾城)。

“召陵之会”,虽然虎头蛇尾,但它却使楚王国的北进政策,受到了第一次阻挠。

公元前645年,管仲逝世。管仲病危时,警告姜小白说,他的三位亲信竖刁、易牙、卫开方绝不可让他们掌握政治权力。

竖刁是姜小白最亲信的宦官,自愿接受宫刑以便贴身服侍国君。易牙是一位精于烹饪的厨师,竟然在晚宴上让姜小白吃了他三岁儿子的肉。卫开方则是追随姜小白15年,却从未回家探望过年迈的父母。

姜小白被他们的忠诚所感动,但管仲却警告他,人性本质如此,如果连自己的身体、家人都能残害,对别人岂不是更下得了毒手吗?

姜小白不以为意,两年后,他生病沉重,竖刁、易牙决定杀掉太子姜昭,拥立姜小白的另一个儿子姜无亏,以取得宰相的高位。他们禁止任何人出入寝宫,姜小白饿死在病榻上。苍蝇云集,尸体腐烂生蛆,直到蛆的数目多到爬出围墙之外,人们才知道国君已死。太子姜昭逃到宋国,竖刁、易牙拥立姜无亏,卫开方拥立另一位公子姜潘,其他两位公子姜商人、姜元也自称国君。

四位国君争斗了整整一年,直到宋国军队护送姜昭回国,才结束乱局。

不过,乱局一结束,它的霸权,也在不久的将来宣布“剧终”。

唯一值得安慰的,就是:靠着管仲建立的法治基础,齐国始终是一个政治大国和一等强国。即使在晋国霸权鼎盛的时期,它也是同盟国,而不是附庸国。

2、晋文公的霸权。齐国霸权没落,晋国霸权兴起。

晋国国君晋献公姬诡诸有三个儿子,长子姬申生已立为太子,次子姬重耳,三子姬夷吾。他娶了骊姬姐妹以后,骊姬姐妹又给他生了姬奚齐、姬卓子两个儿子。

骊姬心怀野心,决定夺嫡,夺取嫡长子继承人的位置。虽然夺嫡必定引起流血,但骊姬却愿冒这个危险。而年老的晋献公呢?却已经丧失了人性,竟然也同意她这样做,并且还把姬申生杀掉了。

姬申生,有两个弟弟,他们分别叫做姬重耳和姬夷吾。姬重耳和姬夷吾,一看老爹如此疯狂,就分别跑到了外国。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逝世,11岁的姬奚齐继位。骊姬的作风,终于激怒了早已不满的晋国贵族,晋献公逝世才过两个月,大臣里克就发动政变,杀死了姬奚齐。

姬奚齐死后,骊姬又立姬卓子。不过,姬卓子继位两个月之后,里克发动又发动政变,杀死了姬卓子。不仅如此,在这次政变中,就连骊姬也惨遭杀害。

逃到梁国(陕西韩城)的姬夷吾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怕逃到翟国(山西吉县西北)的哥哥姬重耳先回国,于是就向秦国国君兼妹夫秦穆公赢任求助,允诺割五个城市作为酬劳。于是秦穆公派军队护送姬夷吾回去,是为晋惠公。

可,出乎意料的秦穆公的是:他怎么也没想到:姬夷吾一坐上晋国的金銮殿之后,就会失言。于是,公元前645年,秦国大举进攻,姬夷吾兵败被俘,幸而他的妹妹为他求情,没有把他杀掉,反把他放回,除了照割五城外,还送太子姬圉到秦国作为人质。

秦穆公待姬圉像亲生儿子,把最心爱的女儿怀赢嫁给他。可是,五年后的公元前638年,姬圉听说老爹病危,恐怕其他兄弟趁老爹死时夺取宝座,心急如焚,就抛下怀赢,私自逃回晋国。这使秦穆公大为震怒,认为他们父子全是忘恩负义之徒。

恰巧姬重耳流亡到秦国,秦穆公就再把怀赢嫁给姬重耳。怀赢本是姬重耳的侄媳,为了政治利益,姬重耳也顾不得最尊贵的礼教名份而答应了。于是乎,公元前637年,晋国国君姬夷吾去世,姬圉一继位,当上晋怀公才一年。秦国就派兵护送姬重耳强渡黄河,攻陷晋国首府绛城(山西翼城),杀害了姬圉。

姬圉一死,姬重耳一继位,着名的晋文公就登上历史舞台了。只可惜,他现在已经62岁了,距他43岁时逃亡,流浪了近20年。

晋文公姬重耳是五霸中的第二个霸权的创业者,在晋国内部不断的动乱之后,本没有这个可能性。但他当上国君不久,就碰上两个机会——正应了中国一句谚语:“好运气来了山都挡不住。”

第一,周王室发生了宫廷丑闻,第20任王周襄王姬郑的妻子翟后跟姬郑的弟弟姬带私通,被姬郑发现。

姬郑废掉翟后,还要逮捕姬带。

姬带逃到翟国(山西吉县西北),凭他的口才,把翟国国君说服,派出军队随姬带前往洛阳,去搭救囚禁中的情人。于是翟国军队在姬带的带领下,攻陷了洛阳,立翟后当王后,自己称王。

姬郑失去妻子和宝座,逃到郑国的汜城(河南襄城),前途暗淡。姬重耳迅速地抓住这个机会,发兵勤王。姬带没提防这个奇袭,于是跟翟后一同被杀,姬郑复位。

第二,周王国内乱平息后的第二年,楚王率领它的加盟国联军,进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这是推崇霸主的一种强烈表示。

姬重耳面临抉择,这一次的对象不是花花公子姬带,而是庞然大物的楚王国。要是他这一次畏缩,恐怕晋国永远只能得到一个二流国家的地位。

可,后来的“剧情”却是他马上出兵,闪电般地化解宋国之围,接着还攻击楚王国的两个东方附庸国——卫(河南滑县东)、曹(山东定陶)二国。

这两个国家,原来都是齐国的附庸国,现在却成了楚国的附庸国。试想一下,齐国姜小白死后,不过九年时间,楚国就把附庸国抢去了,楚国的发展是何等迅速?要阻止这种发展,除了派兵获胜以外,还真没有更好的方式。

楚兵团总司令成得臣得到这个消息后,把宋国一放弃,就派兵西去,阻止晋军主力进攻。

就这样,公元前632年,晋楚决战,终于在城濮(山东鄄城)打响了。并且,决战的结果,还是楚国大败,成得臣自杀。史称“城濮之役”。晋国霸权,从此确定。

晋文公姬重耳,于公元前628年逝世,在位只9年,只有齐桓公姜小白在位43年的五分之一,但与齐桓公姜小白身死霸灭相比,姬重耳的命运,又要好很多,至少身死之后,其霸权还在继续。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姜小白所仗恃的只有管仲一人,并且管仲及其继承人都死在了姜小白的前面。而姬重耳死后,当初跟随他流亡在外的一大批干部,由“六卿”及其家族组成的统治集团,并没有马上灭亡,反而一直都是稳定存在。所以晋国霸权永远都不会像齐国霸权那样,一旦失去霸主之位,马上就会瓦解。不仅如此,即使中间出现了衰退的现象,也会不断地复兴。

3、秦穆公的霸权。秦国是五霸中的第三霸,国君秦穆公比晋文公姬重耳早介入国际社会,但他的逝世却在姬重耳之后。

秦穆公逝世以后,才过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27年,秦国就向郑国发动了突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